第163章 谁踩出来的都是路

他带着一群半大少年,扛着锄头和铁锹出现在最危险的路段。

有人立刻从怀里掏出抄录的《问学录》,大声提议:“铁头哥!用书上写的‘七步护坡法’!挖渠、打桩、垒石……”

铁头却看也未看那本书,只是摇了摇头,指着湿滑的崖壁沉声道:“书上画的是平地,这里是斜崖!照搬书本,只会让它塌得更快!”

他否决了刻板的方案,转而指挥少年们就地取材,砍伐坚韧的藤条,在坡面上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

随后,又让人取来大量制造香火雷后剩下的残渣,与泥土混合,填入藤网的格子里。

那残渣中蕴含的奇异能量,能让土质变得异常坚固,极难被雨水侵蚀。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记载的护路方法,完全是铁头在无数次与山石泥土打交道中摸索出的经验。

完工那日,天公作美,一场瓢泼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旧官道上多处路段泥石流奔涌,山洪咆哮着将道路冲得七零八落。

然而,那条新径上被藤网和残渣加固过的坡面,却如同一块坚固的鳞甲,任凭暴雨冲刷,稳如磐石,安然无恙。

雨停后,夕阳穿破云层,为新径洒下一片金辉。

一直站在远处围观的老者们,长久地沉默着。

终于,那位最先站出来反对新路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颤地走到那段新修的护坡前。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弯下腰,捡起一根被冲到脚边的粗壮木桩,用尽全身力气,将其深深地补埋进了护坡的边缘。

那一个弯腰,胜过千言万语。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西陵的苏青竹也收到了一份奇特的报告。

琴冢附近的山林中,出现了一条从未被记录过的野生小径。

奇特的是,这条小径并非人为开辟,而是完全由林玄草的根系自行拱起地面,盘根错节,自然形成的。

苏青竹心生好奇,亲赴勘察。

当她站在那条蜿蜒曲折、仿佛绿色丝带般的小径前时,心中巨震。

她调出天枢院的记录,将小径的走向与当年赤罗巡天的轨迹进行比对——竟惊人地高度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条由草木走出的路,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地质薄弱的区域和险峻的断崖,仿佛大地本身在遵循着某种古老的智慧。

她没有下令对小径进行任何修饰或拓宽,只是在入口处立了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只刻了十个字:“此路由草走成,不知始自何时。”

几日后,一个追逐蝴蝶的孩童无意间闯入,在上面留下了第一枚人类的脚印。

那枚小小的脚印,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引发了无数追随者。

人们终于开始懂得,真正的传承,不是去机械地复制前人的足迹,而是去理解,他为何要那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