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吴王府的“鲶鱼”

刘管事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去:“王爷,若真有此物,定然不愁卖。只是……这……”他显然不信自家这位王爷能弄出什么新东西。

李恪不置可否,又看向老张头:“张匠人,你可会制碱?嗯……就是那种能从草木灰里滤出来的,涩口、能去油污的水。”

老张头懵懂地想了想,磕磕巴巴道:“回……回王爷,小人……小人在乡下时,见婆娘们用桐壳灰、蒿子灰滤水洗过衣裳,是……是能去油……”

“很好!”李恪心中一喜,有门!“若让你大量制备这种灰,再滤出水来,你可能做到?”

“量若不大……应……应能试试。”老张头没什么底气。

“王德!”李恪看向管家,“拨一小院给张匠人,所需柴草、大锅、滤布等物,尽力满足。再支取……支取十贯钱,交由刘管事,按我要求,采购一些猪油、香料回来。”

“王爷!十贯钱?!”王德差点跳起来,府里本就捉襟见肘,十贯钱可不是小数目!

“放心,这十贯钱,本王会让它变成一百贯,一千贯。”李恪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他来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记不清具体化学公式,但利用草木灰水(碳酸钾)和油脂进行皂化反应制作简易肥皂的基本原理和大致流程,还是知道的。这玩意儿技术门槛低,原材料便宜,一旦成功,绝对是暴利!而且,正好契合李世民那句“改进技艺”、“生出财货”。

王德将信将疑,但见李恪态度坚决,只好苦着脸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吴王府那个僻静的小院里,终日烟雾缭绕,老张头带着两个小厮,不停地烧制各种草木灰,过滤,尝试。李恪则将自己关在书房,一边回忆着肥皂制作的细节,一边开始着手撰写李世民要求的“策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首先写的,就是关于“钱法八策”的细化。不再是朝堂上提纲挈领的几条,而是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阐述为何要这么做,具体步骤如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初步的应对建议。他写得很慢,力求逻辑清晰,言之有物。他知道,这份策论,将是对他“价值”的第一次正式考核。

偶尔,他也会停下笔,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小院升起的袅袅青烟,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种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让他有一种奇异的满足感。他这条被扔进吴王府这潭“死水”的鲶鱼,终于开始摆动尾巴了。

数日后,当刘管事看着李恪用那混合了草木灰水、猪油和少许廉价香料,经过加热、搅拌、冷却后切成的、颜色微黄、却去污力惊人的“土疙瘩”时,眼睛瞪得如同铜铃!

“王……王爷!神了!真是神了!”刘管事激动得声音发颤,“这东西,比皂角好用十倍!成本……成本怕是比澡豆低了百倍不止!这……这何止是生财,这是挖了一座金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