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无声惊雷

“另外,”李恪看向雷老头,“火药司要加快‘掌心雷’(小型手掷火药包)和‘埋地火龙’(预设火药陷阱)的定型,这两样东西技术要求不高,但实战中或许能起奇效。还有,之前让你留意、懂得水利、算学的人才,可有进展?”

雷老头连忙比划着回应(旁边有文书代为转述):确有几人,已安排在机械司打杂观察,其中一人对王爷提及的‘水轮传动’似有心得。

“很好,暗中考察,若真有能力,可逐步提拔,授以丙级、乙级事务。”李恪吩咐道。他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多元化的技术班底,不能仅仅依赖火药。

安排完内部事务,李恪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部。他知道,仅仅防守是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展现武研院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让那些觊觎者和打压者投鼠忌器。

数日后,一份由李恪亲自撰写的《武备研发院阶段性成果及后续规划奏疏》,被呈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案前。

奏疏中,李恪并未夸大其词,而是用平实甚至略显枯燥的语言,详细列举了颗粒化火药的稳定性数据、改进型“一窝蜂”火箭的齐射覆盖效果、“神火飞鸦”研发遇到的难题及攻克方向,甚至还附上了对现有军中制式弓弩、铠甲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改进建议。通篇没有一句请功,没有一句抱怨,只有扎实的数据、清晰的分析和务实的规划。

他巧妙地避开了所有敏感的政治话题,将武研院定位为一个纯粹的技术研发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只为强军服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李恪通过侯君集等友好将领,将少量改进后的火器,以“测试”名义,小范围配发给了一些边境哨卡和精锐小队,并派工匠随行指导使用。很快,一些关于“新式火器便于携带、示警效果极佳”、“火箭夜袭扰敌,收奇效”的正面反馈,便开始在军方中层将领中悄然流传。

李恪没有去争,没有去抢,他只是默默地、持续地输出着武研院的价值。他没有在朝堂上与人辩论,也没有去结交哪位重臣,他只是将一份份扎实的报告,一次次微小的技术改进,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帝国的军事体系之中。

这种沉默而务实的风格,反而让许多原本对他抱有疑虑、或受命打压他的官员,有些无从下手。弹劾他擅权?他谨守武研院本分。弹劾他研制凶器?他呈上的都是利国利军的成果。弹劾他结交边将?他的一切往来都在兵部框架内,且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李世民看着御案上那份与其他歌功颂德或攻讦弹劾风格迥异的奏疏,沉默了许久。他召来了百骑司的统领。

“吴王回京后,动向如何?”皇帝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回大家,吴王殿下每日往来于王府与武研院,深居简出。在武研院内,多与工匠、官吏研讨技术,颁布了新的保密章程。与外臣……几无往来。唯与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积)府上有过正常节令问候,与兵部侯尚书就军械测试有过公文往来,皆在规制之内。”

“哦?”李世民眉梢微挑,“他倒是沉得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