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帝国水轮

然而,文臣之中,却多有忧虑。

“陛下,高句丽城坚兵精,兼有辽水天险。前隋三征之败,殷鉴不远!岂可因一时之气,再启战端?当遣使严词斥责,令其收敛为上。”房玄龄出列,语气沉缓。

“房相所言甚是。”温彦博附和道,“如今西北未靖,薛延陀虎视眈眈,国库虽丰,然支撑两线作战,恐力有未逮。当以安抚为主,积蓄国力。”

主战与主和两派,再次激烈争论起来。

小主,

龙椅之上,李世民面沉如水,手指紧紧握着御座的扶手,青筋隐现。他心中的怒火,远比任何臣子都要炽烈。高句丽,一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也是他立志要超越前隋、成就千古伟业必须迈过的坎!渊盖苏文的挑衅,触及了他的逆鳞!

然而,作为帝王,他必须权衡利弊。国库、民心、四方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扫向了宗室班列中,那个一直沉默的身影——吴王李恪。

“吴王。”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瞬间,所有的争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恪身上。这位刚刚经历风波、执掌武研院的亲王,在如此重大的国策争论中,会持何种立场?

李恪深吸一口气,稳步出列。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的回答,不仅关乎国策,更关乎父皇对他的最终定位。

他没有直接回答战与和的问题,而是躬身道:“父皇,诸位大人。高句丽之患,非一日之寒。渊盖苏文今日之挑衅,正在试探我大唐之决心与实力。若我示弱,其必更加肆无忌惮。”

他先肯定了问题的严重性,随即话锋一转:“然,正如房相、温中书所言,高句丽确非易与之敌,远征耗费巨大,需从长计议,准备万全。”

他这番看似中庸的开场,让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那你之意,是战是和?”李世民直接问道。

李恪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儿臣以为,当前之要,不在急于一时之战和,而在‘示强’与‘蓄力’!”

“哦?何为示强?何为蓄力?”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

“所谓‘示强’,”李恪朗声道,“便是以雷霆手段,回应其挑衅!可命营州都督,精选铁骑,若高句丽游骑再敢越界,不必请示,立斩不赦!同时,调遣一支精锐,陈兵辽水西岸,大张旗鼓,演练军阵!要让渊盖苏文看清楚,我大唐将士之锋锐,绝非其可轻侮!此乃‘以战止战’之策,打掉其嚣张气焰,迫其收敛!”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凝:“而‘蓄力’,则是关键!高句丽倚仗者,无非城防与地利。我大唐若欲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拥有破坚城、克险隘之绝对把握!否则,纵能一时得胜,亦难竟全功,反可能陷入泥潭,重蹈前隋覆辙!”

他再次将话题,引向了武备,引向了技术!

“儿臣在武研院,日夜不敢懈怠,所为何事?便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为我大唐王师,铸就无坚不摧之利器!如今,新式火器研发已至关键,更有……其他关乎国力的长远谋划,正在推进。”他没有明说水力工坊,但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力量,“请父皇与诸位大人,给予武研院时间!待我利器铸成,国力更盛之时,便是高句丽俯首之日!”

他再次立下了承诺,将个人的命运与帝国的征伐大业紧紧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