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如同决堤的洪流,精锐的骑兵、步卒、辎重车队,浩浩荡荡,依次出城,踏上东征的漫漫长路。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混合着风中猎猎作响的旌旗,奏响了一曲雄浑而悲壮的出征乐章。
李恪骑在马上,位于宗室将领的队伍中,跟随着大军缓缓前行。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渐行渐远的长安城,目光复杂。这座城池给予了他荣耀,也布满了陷阱。如今,他终于要暂时离开这个权力的漩涡,奔赴一个更广阔,也更危险的舞台。
他的手掌,无意识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也按在了怀中那份关于“神火飞鸦”和“水力工坊”最新进展的密报上。
武研院的大部分骨干,包括雷老头,都已随军,负责火器的维护与技术支持。而长安城内,只留下了副总办主持日常,以及王德暗中照看那尚未完全建成的水力工坊。
“王爷,可是有所牵挂?”身旁一位宗室郡王见他回望,低声问道。
李恪收回目光,摇了摇头,眼神已恢复锐利:“无他,只是觉得,此番东去,当有另一番天地。”
大军迤逦东行,旌旗蔽日,尘土飞扬。沿途州县,百姓箪食壶浆,夹道迎送,祈祷王师凯旋。帝国的力量,在这条漫长的东征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恪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神机营中,与士卒同吃同住,继续操演,磨合战术。他深知,理论训练与实战之间,仍有一道巨大的鸿沟。他必须抓紧一切时间,让这支新军尽快适应真正的战争环境。
偶尔,他也会被召至御前,参与军议。面对李积、侯君集等沙场宿将,他并不多言,只在被问及火器应用时,才谨慎地提出建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资历尚浅,在这群骄兵悍将之中,必须保持低调,用实实在在的战绩来说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日,大军已行至洛阳休整。御帐之内,李世民召集核心将领,商议进军方略。
巨大的辽东沙盘前,李积手持木杆,指点江山:“陛下,臣以为,我军当分兵两路。一路由臣率领,自幽州出塞,直趋辽东城,吸引高句丽主力;另一路,可由水师搭载,自莱州渡海,直插平壤背后,断其归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这是大胆而冒险的分进合击之策,需要对时机和将领能力有极强的把握。
侯君集等人纷纷附议,认为此策若能成功,可速战速决。
李世民凝视着沙盘,沉吟未决。目光扫过众将,最后落在了安静站在角落的李恪身上。
“吴王,你以为此策如何?”
众人目光瞬间聚焦。谁也没想到,陛下会在此等重大战略决策上,询问年轻的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