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西望阳关

他将断刃交给王德:“送去武研院,交给雷老头和几位精通冶铁的老师傅,列为甲等机密项目,集中精力研究。告诉他们,不必强求立刻复原,重点在于分析其成分、结构,摸索其特性。”

“是!”

处理完胡商之事,李恪的心思却并未平静。阿史那伦带来的西域信息,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帝国的西陲,那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如今正陷入混乱。这既是危机,也是……巨大的机遇。

小主,

若能将影响力拓展至西域,不仅能为帝国打通商路,获取巨大的财富,更能构筑一道坚实的西部屏障,战略意义非凡。而且,远离长安这个权力漩涡中心,或许能为他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数日后的常朝,议题恰好涉及西北边事。有御史弹劾凉州都督李大亮,言其治下对西域商旅管理不善,导致税赋流失,边境时有摩擦。

朝堂之上,对于西域政策,再次出现了分歧。有主张怀柔,加强与西突厥各部联系,维持商路畅通;有主张强硬,认为当惩戒高昌等不臣之国,彰显天朝威严。

李世民高坐龙椅,听着臣工议论,并未立刻表态。他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了李恪身上。近段时间,这个儿子似乎安静得有些过分。

“吴王,你于格物、军械颇有见地,对此西北边事,可有看法?”

李恪出列,他没有直接回答该如何对待西域,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父皇,诸位大人。西域之重,在于丝路。丝路之利,在于商贾。然如今西域动荡,商路梗阻,于我大唐而言,损失的不仅仅是税赋,更是与西方诸国交流之渠道,是获取外界信息、奇珍异物之窗口。”

他顿了顿,继续道:“儿臣近日偶与西域胡商接触,听闻其言,高昌等国之所以敢如此跋扈,西突厥各部之所以纷争不休,其一在于我大唐兵威未加,其二在于……其内部缺乏一个足够强大、且心向我大唐的势力,来稳定秩序,维护商道。”

他这话,隐隐指向了扶持代理人的策略。

“故而,儿臣以为,对待西域,或可刚柔并济。一面,遣使申饬不臣,陈兵边境以示威慑;另一面,则可遴选西域诸国中,心慕王化、且有一定实力者,暗中给予支持,助其整合各部,维护商路。如此,既可省却大军远征之耗,亦可借力打力,使我大唐于西域,拥有更强之影响力与话语权。”

他没有提军事征服,而是强调了经济、政治和代理人手段,这与他之前展现的军事强人形象似乎有所不同,更符合他如今“格物”、“商贸”的人设。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李恪的策略,听起来确实比单纯的怀柔或征伐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当前帝国需要休养生息、同时又要维持影响力的现状。

“你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缓缓道,“然,遴选何人支持,如何支持,尺度如何把握,皆需慎重。此事,交由鸿胪寺与兵部共同议个章程上来。”

他没有立刻采纳,但也没有否定,而是将其纳入了正式讨论流程。

“儿臣遵旨。”李恪躬身退下。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将西域事务的议题重新摆上台面,并且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够了。

退朝之后,李恪并未返回王府,而是去了兵部衙门,寻到了侯君集。

“侯尚书。”李恪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