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称臣?惊雷!

初夏的长安,榴花似火,但两仪殿内的气氛,却因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国书,而显得格外微妙,甚至带着一丝诡异的凝滞。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其大相噶尔·东赞域松为正使,携带着满载珍宝的贡品车队,以及一份言辞极其谦卑恭顺的国书,抵达帝都,正式向大唐皇帝陛下——称臣纳贡!

国书中,松赞干布深刻“反省”了此前受奸人(已死的尚结赞、被俘的论钦陵自然成了最佳替罪羊)蒙蔽,与“天朝上国”发生冲突的“罪过”,言辞恳切,几近痛心疾首。他盛赞大唐皇帝陛下“天威浩荡,仁德广被”,表示吐蕃上下“幡然醒悟”,愿“永为藩篱,世世代代,奉大唐正朔”,并“乞求皇帝陛下恕其前罪,准其内附”。

不仅如此,贡品清单也极尽奢华,明珠、麝香、牦牛尾、金沙、珍稀皮草……琳琅满目,足以显示其“诚意”。而噶尔·东赞域松在朝堂之上,更是执礼甚恭,几乎是匍匐在地,将姿态放得极低。

这突如其来的“称臣”,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至少表面平静)的湖面,在长安朝堂激起了千层浪。

大部分不明就里的中下层官员,乃至市井百姓,闻之无不欢欣鼓舞,认为这是吴王殿下西域大捷带来的无上荣光,是天朝威仪远播的象征!连桀骜不驯的吐蕃都被打服了,还有谁敢不服大唐?

然而,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却从中嗅到了截然不同的味道。

龙椅之上,李世民面无表情地听着鸿胪寺卿朗声诵读那份措辞卑微的国书,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看不出喜怒。他的目光偶尔掠过下方面色各异的臣子,尤其是在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神色平静的长孙无忌脸上稍作停留。

“众卿以为如何?”待鸿胪寺卿念完,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任何情绪。

“陛下!”一名御史激动出列,“此乃陛下文治武功,感化万邦之显证!吐蕃称臣,西域自此定矣!当准其所请,厚赏来使,宣示天朝恩德,以安远人之心!”

“臣附议!”不少官员纷纷附和,殿内一时充满了乐观的气氛。

但很快,一个冷静的声音响起,出自户部尚书:“陛下,吐蕃称臣,固然可喜。然,其贡品虽丰,相较于其在西域与我鏖战所耗之军资,不过九牛一毛。且,其所请‘内附’,具体如何施行?赋税几何?兵员如何调遣?皆未言明。臣恐其……并非真心归附,乃缓兵之计也。”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让一些头脑发热的官员稍稍冷静下来。

长孙无忌此时方才出列,他并未直接评价吐蕃称臣之事,而是话锋一转,奏道:“陛下,吐蕃称臣,吴王殿下安定西域,居功至伟,朝廷此前封赏,虽显恩荣,然相较于此不世之功,或仍显不足。老臣以为,当借此契机,再加封赏,以酬其功,亦安其心。”

他这话听起来是在为李恪请功,但落在李世民和其他有心人耳中,却别有一番意味——李恪功劳太大,仅靠常规封赏已难酬其功,需要朝廷不断“加码”才能“安其心”,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