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烹小鲜,火候至关紧要……”李恪喃喃重复,深以为然。他立刻根据她的建议,草拟了给安西的指令:寻找可靠中介,以伪装身份试探接触琼波·邦色,谨慎行事,长期经营。
放下笔,他望向西方,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与吐蕃的较量,已从明面的刀兵相见,转向了更复杂、更考验智慧与耐心的暗战。而在这场暗战中,那缕来自长安深闺的梅香,再次为他指明了方向。
吏治整顿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清理冗员和查处贪墨时,虽已尽量按照崔芷柔“缓步推进”的策略,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反弹。
这日,一份由十余名御史联名的奏疏送到了李恪案头,内容并非直接反对新政,而是弹劾天策府司马(李靖推荐的那位将领)在昔日军械采办中“账目不清”,影射其有贪墨之嫌。同时,市井间又开始流传起新的谣言,说吴王重用寒门,打压勋贵,是要效仿前隋,动摇国本。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对新政的反扑,试图通过攻击李恪的左膀右臂和制造舆论压力,来阻挠吏治整顿的深入。
王德面色凝重:“王爷,司马将军那边……”
“本王信得过药师(李靖字)公,也信得过他推荐的人。”李恪打断他,语气平静,“账目之事,着有司会同御史台彻查,清者自清。若真有问题,依律处置;若无问题,便是构陷,查清幕后指使,严惩不贷!”
“那市井谣言……”
“跳梁小丑,何足道哉。”李恪冷笑,“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做对了!传令下去,新政按计划推进,不得因这些宵小之举而延缓!”
话虽如此,李恪心中亦知,这仅是开始。接下来的阻力只会更大。他需要更加团结核心的支持者,也需要……那份独特的慰藉与智慧。
是夜,他心绪难平,并未处理公务,而是信步来到水榭。月色如水,荷风送爽,却难以完全驱散他心头的凝重。他下意识地拿出那方绣梅素帕,淡淡的冷梅香似乎能宁定心神。
小主,
他并未传信,只是独自凭栏。然而,不过半个时辰,一名侍女却悄然来到水榭,奉上一盏温热的安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