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燕太原王慕容奇,是慕容楷的儿子、兰汗的外孙,兰汗也没有杀他,任命他为征南将军,允许他入宫拜见长乐王慕容盛。慕容盛暗中让慕容奇逃出龙城,起兵讨伐兰汗。慕容奇在建安起兵,部众很快达到几千人,兰汗派兰堤率军讨伐他。慕容盛对兰汗说:“慕容奇(小字善驹)只是个小孩,不可能策划出这样的事,难道不是有人假借他的名义,想在城内做内应吗!太尉(兰堤)向来傲慢,不值得信任,不宜把大量兵力交给她。”兰汗认为慕容盛说得对,就撤回了兰堤的军队,改派抚军将军仇尼慕率领军队讨伐慕容奇。
从这年夏天开始,龙城一直没下雨,直到秋季七月仍无降雨。兰汗每天都去后燕历代君主的宗庙以及慕容宝的牌位前磕头祈祷,把干旱的罪责推到兰加难身上。兰堤和兰加难听说后,又愤怒又害怕,担心自己被兰汗处死。乙巳日,两人一起率领自己的部众袭击仇尼慕的军队,打败了仇尼慕。兰汗十分恐惧,派太子兰穆率领军队讨伐兰堤、兰加难。兰穆对兰汗说:“慕容盛是我们的仇人,必定会和慕容奇内外勾结,这是心腹大患,不能留着他,应当先除掉他。”兰汗打算杀死慕容盛,先派人召见慕容盛,想观察他的反应。慕容盛的妻子(兰汗的女儿)得知此事,暗中把消息告诉了慕容盛,慕容盛就称病不出,兰汗也就暂时打消了杀他的念头。
李旱、卫双、刘忠、张豪、张真,都是慕容盛一向亲近信任的人,而兰穆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因此李旱、卫双能够出入慕容盛的住处,他们暗中与慕容盛勾结,谋划除掉兰汗父子。丁未日,兰穆率军进攻兰堤、兰加难等人,打败了他们。庚戌日,兰汗、兰穆设宴犒劳将士,两人都喝醉了。慕容盛趁夜去厕所,趁机翻墙进入东宫,和李旱等人一起杀死了兰穆。当时军队还没有解除戒备,士兵们都聚集在兰穆的住处,听说慕容盛已经逃出控制,都欢呼跳跃,争先恐后地进攻兰汗,最终杀死了兰汗。兰汗的儿子鲁公兰和、陈公兰扬分别在令支、白狼两地驻扎,慕容盛派李旱、张真率军袭击,处死了两人。兰堤、兰加难逃走躲藏起来,不久后被抓获,也被处死。从此,龙城内外安定下来,士人百姓互相庆贺。宇文拔率领几百名壮士前来投奔慕容盛,慕容盛任命宇文拔为大宗正。
辛亥日,慕容盛到宗庙祭拜,发布诏令说:“依靠五位先祖(后燕历代君主)的福佑,文武大臣的力量,宗庙和社稷从被篡夺的困境中恢复,重新彰显。不仅我这渺小的身躯免除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指为慕容宝报仇),所有的臣子百姓,都能在当世光明正大地生活。”于是慕容盛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平。他行事谦逊,不敢自称皇帝,只以长乐王的身份代理君主职权。各位亲王都降爵为公,任命东阳公慕容根为尚书左仆射,卫伦、阳璆、鲁恭、王腾为尚书,悦真为侍中,阳哲为中书监,张通为中领军,其余的文武官员都恢复了原来的职位。慕容盛把慕容宝的谥号改为惠闵皇帝,庙号定为烈宗。
当初,太原王慕容奇在建安起兵时,南方(指龙城以南)、北方(指龙城以北)的百姓都纷纷归附他。兰汗派自己的侄子兰全讨伐慕容奇,慕容奇率军反击,消灭了兰全的军队,兰全全军覆没,没有一人生还;慕容奇随后进军,驻扎在乙连。慕容盛处死兰汗后,命令慕容奇停止进军,就地解散军队。慕容奇却采纳了丁零人严生、乌桓人王龙的计谋,拒绝接受命令。甲寅日,慕容奇率领三万多士兵进军到横沟,这里距离龙城只有十里。慕容盛亲自率军出击,大败慕容奇的军队,抓获慕容奇后返回龙城,处死了他的党羽一百多人,又赐慕容奇自杀,慕容隆(桓王)一脉从此断绝。大臣们坚决请求慕容盛登基称帝,慕容盛没有答应。
小主,
魏王拓跋珪把都城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营建宫殿,修建宗庙,设立祭祀土地神、谷神的社稷坛。宗庙每年举行五次祭祀,时间分别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腊月(年末)。
东晋桓玄请求担任广州刺史。会稽王司马道子忌惮桓玄,不想让他留在荆州(桓玄此前势力根基在荆州),就顺着他的请求,任命桓玄为督交、广二州军事(管辖交州、广州军事)、广州刺史;但桓玄接受任命后,却没有前往广州赴任。
豫州刺史庾楷因为司马道子把自己管辖的四个郡划分出来,交给王愉统领,就上奏朝廷说:“江州是中原内地,而豫州(西府,指豫州军府)北边与敌寇(指北方政权)相邻,不该让王愉分走豫州的管辖范围。”朝廷没有批准他的奏请。庾楷大怒,派儿子庾鸿去劝说王恭:“司马尚之兄弟又掌握了朝廷大权,权势比当初的王国宝还大,他们想借朝廷的威势削弱地方藩镇,吸取之前(王国宝被杀)的教训来打压我们,将来会酿成难以预料的灾祸。现在趁他们的谋划还没成型,应当尽早动手除掉他们。”王恭认为庾楷说得对,就把这事告诉了殷仲堪和桓玄。殷仲堪、桓玄都同意起兵,推举王恭为盟主,约定日期,一同进军京城(建康)。
当时朝廷内外互相猜忌隔绝,渡口、要道的巡查十分严密,殷仲堪用斜纹绢布写了密信,塞进箭杆里,再把箭头合上,涂上油漆,通过庾楷转送给王恭。王恭拆开箭杆取出密信,绢布上的字迹因为折叠挤压变得扭曲,再也辨认不出是殷仲堪的亲笔,怀疑是庾楷伪造的;再加上他觉得殷仲堪去年(约定起兵)已经违约没赶来,这次肯定不会行动,就没等约定日期,提前起兵了。
王恭的司马(官职)刘牢之劝谏说:“将军您是国家的国舅,会稽王是天子的叔父,而且会稽王正执掌朝政。之前他为了您,处死了自己宠信的王国宝、王绪,还把王廞(曾反对王恭)的书信送给您,可见他对您的退让已经很多了。近来他提拔任用的人,就算没能让所有人满意,也不算大的过错。把庾楷的四个郡划给王愉,对您又有什么损失呢!像当年晋阳起兵(借清君侧名义举兵)那样的事,怎么能屡次发动啊!”王恭不听,上奏朝廷,请求讨伐王愉、司马尚之兄弟。
司马道子派人劝说庾楷:“从前我待你,恩情就像亲骨肉一样,当年帐中饮酒、结下盟约的话,称得上是亲密无间了。现在你抛弃老朋友,结交新盟友,难道忘了王恭过去对你的欺辱吗!要是你投靠他、做他的臣子,就算王恭得偿所愿,也一定会把你当成反复无常的人,怎么会真心信任你!到时候你连性命都保不住,更何况富贵呢!”庾楷愤怒地说:“当初王恭去先帝陵寝(祭拜),相王(司马道子)你担忧恐惧,毫无办法,是我知道事态紧急,立刻领兵赶来,王恭才不敢轻举妄动。去年起兵的事,我也只是等候命令再行动。我侍奉相王,从来没有辜负过你。可你不能抵抗王恭,反而杀死王国宝和王绪,从那以后,还有谁敢再为相王尽力!我庾楷实在不能拿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帮别人(指司马道子)承受被灭族的风险。”当时庾楷已经响应了王恭的檄文(起兵号召),正在征召士兵、整顿军备。使者回去复命后,朝廷上下又忧又怕,内外都进入戒严状态。
会稽王的世子(嫡长子)司马元显对司马道子说:“之前没讨伐王恭,才酿成今天的祸患。现在要是再顺着他的意思,那您(太宰,司马道子当时兼任太宰)就会大祸临头了。”司马道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所有事务都交给司马元显,自己每天只喝烈酒度日。司马元显聪慧机敏,粗略通晓文辞义理,志向果断、锐气十足,把国家安危当成自己的责任。依附他的人,都称赞他英明神武,有晋明帝(东晋有作为的君主)的风范。
殷仲堪听说王恭已经起兵,想到自己去年延误了起兵日期(失信于王恭),就立刻领兵准备出发。殷仲堪向来不熟悉领兵打仗,把所有军务都交给南郡相杨佺期兄弟,让杨佺期率领五千水军担任前锋,桓玄率领军队紧随其后,自己则统领两万士兵,依次沿长江而下。杨佺期认为,自己的祖先从汉朝太尉杨震一直到父亲杨亮,九代人都凭借才能和品德闻名天下,因此夸耀自己的门第,认为江南地区没有哪家能比得上。有人把他比作王珣(江南名门王氏子弟),杨佺期还会心生怨恨。但当时的名流因为杨家是很晚才渡江南迁的(东晋名门多为早期南迁的家族),婚姻、仕途都比不上老牌士族,再加上杨佺期和哥哥杨广、弟弟杨思平、堂弟杨孜敬性格都粗犷暴躁,所以常常被排挤压制。杨佺期对此常常慷慨激昂、咬牙切齿,想借机会发泄心中的不满,因此也赞成殷仲堪起兵的计划。
八月,杨佺期、桓玄突然率军抵达湓口(今江西九江附近,长江重要渡口)。王愉毫无防备,惊慌失措地逃往临川郡,桓玄派一支偏军追击,抓获了王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燕任命河间公慕容熙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中领军、司隶校尉,任命城阳公慕容元为卫将军。慕容元是慕容宝的儿子。又任命刘忠为左将军,张豪为后将军,还赐他们姓慕容氏(赐姓是当时的重要恩宠)。任命李旱为中常侍、辅国将军,卫双为前将军,张顺为镇西将军、昌黎尹,张真为右将军;这些人都被封为公爵。
乙亥日,后燕步兵校尉马勤等人发动谋反,被处死;此事牵连到骠骑将军高阳公慕容崇、慕容崇的弟弟东平公慕容澄,两人都被赐死。
东晋宁朔将军邓启方、南阳太守闾丘羡率领两万士兵进攻南燕,在管城与南燕中军将军慕容法、抚军将军慕容和的军队交战,邓启方等人兵败,只有他一人骑马逃走,得以幸免。
魏王拓跋珪命令有关部门划定都城周围的疆域,标注道路里程,统一重量单位(权衡),审定长度、容量单位(度量);还派遣使者巡视各个郡国,举报上奏不守法度的地方长官,拓跋珪亲自考察,决定他们的罢免或升迁。
九月,辛卯日,朝廷授予会稽王司马道子黄钺(古代帝王或重臣持黄钺,象征掌握生杀大权),任命世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派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领兵讨伐王恭,派谯王司马尚之领兵讨伐庾楷。
乙未日,后燕任命东阳公慕容根为尚书令,张通为尚书左仆射,卫伦为尚书右仆射,慕容豪为幽州刺史,镇守肥如(今河北迁安附近)。
己亥日,谯王司马尚之在牛渚(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长江要隘)大败庾楷,庾楷独自骑马逃往桓玄那里。会稽王司马道子任命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任命他的弟弟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杨尹,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司马休之为襄城太守,让他们各自统领兵马,作为自己的外援。
乙巳日,桓玄在白石(今安徽马鞍山附近)大败朝廷军队。随后桓玄和杨佺期进军到横江(今安徽和县附近,长江渡口,与牛渚隔江相对),司马尚之率军后退逃走,司马恢之所率领的水军全军覆没。
丙午日,司马道子驻扎在中堂(建康城内重要建筑,常用于集会、驻军),司马元显防守石头城(建康军事要塞);己酉日,王珣防守北郊,谢琰驻扎在宣阳门(建康城南正门),各自防备桓玄等人的进攻。
王恭向来凭借自己的才能和门第轻视别人,处死王国宝后,更觉得自己的威势无人敢违抗。他把刘牢之当作心腹,但只把他当作普通的部曲将领对待(没给予相应的礼遇和地位),刘牢之自负有才能,对此深感耻辱和怨恨。司马元显知道这件事后,派庐江太守高素去劝说刘牢之,让他背叛王恭,许诺事成之后就把王恭的官职爵位都授予他;还把司马道子的亲笔信送给刘牢之,向他陈述背叛王恭的利弊。
刘牢之对儿子刘敬宣说:“王恭从前蒙受先帝的大恩,现在又是皇帝的舅舅,却不能辅佐王室,反而屡次领兵进攻京城,我没法判断他的真实志向——就算他这次起兵成功,将来一定能屈居在天子和相王(司马道子)之下吗?我想凭借国家的威势,以顺应朝廷的名义讨伐叛逆,你觉得怎么样?”刘敬宣说:“朝廷虽然没有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盛世,也没有周幽王、周厉王那样的暴政;但王恭依仗手中的兵权,轻视、冒犯王室。您和他既没有骨肉亲情,也没有君臣之义,就算一起共事过一段时间,彼此心意也不合,现在讨伐他,在情义上有什么不妥呢!”
王恭的参军(官职)何澹之知道了刘牢之的谋划,就把这事告诉了王恭。王恭因为何澹之向来和刘牢之有矛盾,就不相信他的话。反而设宴邀请刘牢之,在众人面前拜刘牢之为兄长,把精锐的士兵、坚固的铠甲都交给刘牢之,让他率领帐下督(官职)颜延担任前锋。刘牢之率军抵达竹里(今江苏南京附近,通往建康的要道),斩杀颜延,向朝廷投降;还派刘敬宣和自己的女婿东莞太守高雅之返回,袭击王恭。
当时王恭正在出城检阅军队,刘敬宣率领骑兵从侧面突袭,王恭的士兵瞬间溃散。王恭想退回城中,高雅之已经关闭了城门。王恭独自骑马逃往曲阿(今江苏丹阳),他向来不擅长骑马,大腿都磨出了疮。曲阿人殷确是王恭过去的部下,用船载着王恭,准备逃往桓玄那里;到了长塘湖(今江苏常州附近),被人告发,王恭被抓获,押送到京城,在倪塘(今江苏南京附近)被斩首。
王恭临刑前,还在整理自己的胡须鬓发,神色镇定自如,对执行死刑的人说:“我错在轻信他人,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推究我的本心,难道不是忠于国家社稷吗!只希望百年之后,还有人知道有我王恭这个人。”王恭的子弟和党羽也都被处死。朝廷任命刘牢之为都督兖、豫、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管辖多地军事),接替王恭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