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淘金客

九两金 是我老猫啊 3463 字 13天前

他们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镇上最大的一家马车租赁行。

这家由哈德逊湾公司背景的商人经营的车行,马匹膘肥体壮,马车也最为坚固。

“我们要最好的!能拉下我们二十多个人!”

陈九将一袋鹰洋“砰”地一声放在柜台上,那沉甸甸的声响让满脸傲慢的白人老板眼睛都亮了。

“还有!最好的补给!咸牛肉、硬面包、威士忌……有多少要多少!”

这番豪阔的举动,在整个耶鲁镇都算得上新闻。

很快,“一帮发了横财的加州老矿工,要去巴克维尔继续他们的好运”这个消息,就插上翅膀般传遍了每一个酒吧和华人聚集的角落。

租好了马车,陈九又带着众人,包下了镇上一家华人开的食肆。

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好吃的,老板在门口架起一个大铁锅,把能找到的蔬菜,卷心菜、洋葱和猪肉、鸡肉切碎,猛火快炒,然后浇在饭上,就是一顿美味的碟头饭。

他们大声地划拳行令,喝酒吃肉,谈论着巴克维尔遍地黄金的传说。

周正被这阵仗吓得心惊胆战,他只能强迫自己挤出笑容,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生怕自己一个不自然的表情,就暴露在罗四海无处不在的眼线之下。

这场戏,一直演到吃饱喝足。

最终,在无数人或羡慕、或嫉妒、或猜疑的目光中,两辆由六匹健马拉动的康科德(Concord)马车,载着陈九一行人,在一片喧嚣和尘土中,缓缓驶出耶鲁镇,踏上了那条通往黄金与死亡的传奇之路。

卡里布马车道(Cariboo Wagon Road)。

黎伯早年亲身走过这一段,也算是清楚这里的淘金情况。

对于绝大多数华人淘金者来说,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步行。

他们会结成队伍,将所有行李和工具用扁担挑着,一步步地走完全程。在卡里布马车道修建完成之前,这趟旅程最少需要一个月时间。

租赁马车非常昂贵,通常只有富有的商人、官员或白人淘金者才会乘坐。

康科德马车(Concord Coach)。这种马车车身有悬挂系统支撑,减震效果较好,车厢坚固,可以容纳9名乘客(车内6人,车顶3人),后面还可以堆放行李和工具。

他们这一行,租了两个马车快运,已经高调到了极点。

而另一路,则是在阴影中潜行的猎手。

华金带领着那四名古巴兄弟,在陈九等人下船后不久,便悄无声息地从船的另一侧离去。

他们没有进入喧闹的主街,而是沿着河岸,走向了那些由白人经营的、相对僻静的区域。

华金的面孔和流利的英文,是他们最好的通行证。

他找了几个白人矿工打听,走进了一家专供船长和蒸汽船工程师消遣的酒吧。

很快,他就从酒保那里得到了消息。

“我需要一艘船,先生。”

华金对一个正在喝着劣质威士忌的、满脸络腮胡的蒸汽船船长说道,同时将一袋子鹰洋,推到了他的酒杯旁。

“我听说你有一艘小型的蒸汽船,马力很足。我需要租用它……不,是买下它接下来七天所有的航行时间。不记录航程,不报备,只听我的指令。”

船长的眼中闪过一丝贪婪和警惕。“年轻人,这不合规矩。而且,我的船是用来跑货运的……”

华金笑了笑,示意船长看一看自己推过去的袋子,

“你的货运,跑一趟能赚多少?我付你三倍的价钱。而且,我只是派了些黄皮猴子去下游的几个印第安人村落,做点皮毛生意。送回维多利亚港,你知道,有些生意,总是不希望太多人知道。”

沉甸甸的鹰洋的诱惑,以及“皮毛私货”这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最终让船长点了点头。

在耶鲁镇,只要有足够的钱,规矩就是一张废纸。

————————————————

卡里布马车道,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一道被硬生生刻在菲沙河谷悬崖峭壁上的伤疤。

这条路由英国工程师督建,完工,为了取代早期危险崎岖的骡马小径,吸引更多淘金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它沿着菲沙河险峻的峡谷蜿蜒而上,穿过干旱的丘陵地带,最终进入北方的森林和矿区。

道路宽阔,足以让两辆马车交会。

这条耗尽了卑诗殖民地财政的工程奇迹,此时已然显露出几分衰败。

淘金热的高峰已过,道路的维护日渐废弛。

陈九他们的马车行驶在上面,感觉就像是随时在颠簸。

道路的一侧,是高耸入云、仿佛随时可能塌方的岩壁。另一侧,则是深达数百英尺的峡谷,谷底,菲沙河翻滚不止,浪花拍打着狰狞的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最惊险的地段,是那些被称为“廊道”(Galleries)的地方。

由于山势过于陡峭,无法开凿路基,当年的筑路工人们便用巨大的木梁,在悬崖上搭建出一段段悬空的木质栈道。

马车驶过时,车轮下的木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仿佛随时都会散架,坠入万丈深渊。

每一次转弯,都能看到之前走过的路,像一条细细的丝线,缠绕在雄伟的山体之上。

几个捕鲸厂带过来的汉子坐在车厢里,脸色有些发白,双手死死地抓住车窗的边缘,连看一眼窗外的勇气都没有。

陈九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掀开车帘,看着窗外那壮丽而又致命的景色,心中却在飞速地计算着时间和距离。

沿途,他们看到了太多淘金时代的遗迹。

废弃的木屋、跌落谷底的马车、坍塌的矿洞入口,诉说着曾经的疯狂。

一路上,除了他们这种购买了巴纳德快运专线服务的马车,还遇见了十几头骡子驮拽的货运马车,上面是满当当的食品、采矿设备、建材、酒等物资。

他们会送完物资后,再将黄金运出。来回需要一个多月。

黎伯上前搭了几句话,才知道如今淘金镇的物价依然昂贵。

淘金虽然挣得多,但吃的喝的无不比外面贵上几倍,甚至十倍。

很多白人矿工,挣得钱不等出去,早都在镇子上喝酒、找女人、赌博输掉了。

他们这一趟租赁快运马车的钱,足足两百美元,是一个淘金矿工几个月的收入,是旧金山一个普通苦力一年的收入,足见奢靡。

沿路更多的是步行的矿工、商贩和探险者。

更多的是结伴组团的华人矿工,他们更好辨认。

他们穿着传统的蓝色斜襟衫和大裆裤,还清一色地戴一顶斗笠来遮阳挡雨。

所有人将行李,包括铺盖、铁锅、米、干菜以及沉重的淘金工具,都用一根扁担挑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