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送往柔佛的种子

九两金 是我老猫啊 3468 字 14天前

每一个问题都敲打在张百善心头,他额头微微见汗。

这时,陈九上前半步,依旧保持恭敬姿态,但语调沉稳:

“中堂大人明察秋毫,所虑极是。小人斗胆,试为大人剖析。”

“其一,防猪仔之弊,在于章程透明、三方监管。招工时,合同条款需经官府、东华、洋行三方核准,明示工人。上船前,由官府派员点验,确认自愿。抵达后,由东华组织联络南洋商号接应,监督契约履行。一切操作断绝会党和客头插手,与昔日秘密拐骗截然不同。”

“其二,水土疾病,确为风险。故此次仅为试办,人数控制在三五千。我等将优选身体强健者,并随船配备常用药材,抵达后亦会要求用工方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我等也会组织人手作为工头深入用工方的种植园、矿山等监督。此举固然有风险,然留在此地,彼等亦是九死一生。赴南洋,虽险,却有养家赚银之望。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三,侨汇流程,由用工方直接将款项汇入汇丰天津分行或大人指定之官银号,专户管理。工人家属凭契约副本及地方保甲证明,至银号支取。东华医院可派员协同官府,监督发放,定期公示,最大限度杜绝克扣。”

“其四…”陈九略一停顿,

“关于朝议物议…此事实为商业招工,而非官府弃民。且此举非但不耗费国库,反能为大人之北洋,开辟一条稳定之外汇来源。

侨汇流入,充盈市面,利于商贾,稳定民心,更可部分缓解赈灾压力。

至于清流之言…大人力行洋务,创海军,兴实业,何尝不遭物议?

然利国利民之事,大人向来独排众议,力担千钧。

此次若能以数千饥民之性命,换得一线生机,更为北洋拓一新财源,纵有微词,以大人之威望,亦足可平息。况且…此事若成,他日史笔如铁,亦当记下中堂于国难之际,变通救民之德政。”

陈九最后,隐隐点出了此事可能带来的政治声誉和实际利益,特别是“缓解北洋财政”、“开辟新财源”以及“德政”的评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鸿章沉默良久,花厅内落针可闻。

陈九话里的试探和心机让他十分讨厌,本想发火,但一想到上千万的流民,终于还是按了下去。

他端起桌上的盖碗茶,喝了一口,终于再次开口,语气缓和了些许:

“尔等所言,不无道理。然此事体大,不可不慎。

这样吧,老夫准尔等先行试办。

规模,就依尔等所请,先招三五千人。一切章程契约,需报天津道、海关道核准。

招工过程,官府需派员全程监督。

侨汇流程,按尔等所言,设专户管理,东华需负稽核之责。若有任何差池,或引发事端,即刻停止,尔等亦需承担相应后果。”

“谢中堂大人恩准!”张百善与陈九同时躬身,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虽然只是试办三千人,但这意味着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

虽无正式公文,但李鸿章的默许态度已足以让下面的人办事。

在天津道、海关道衙门,具体的章程条款又经历了反复的扯皮和修改。

官吏们试图在其中塞入更多利于自身监管(或者说分润)的条款。

陈九一方则必须在保证计划核心,劳工权益和侨汇流程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让步,同意支付一笔“管理费”给地方衙门,并承诺在招募和运输环节,优先雇佣与官府关系密切的本地力夫。

对比和鬼佬打交道,和这些大小官员沟通做事是难上加难。

各色人物,层层加码。

陈逸轩在此期间四处奔走协调,也是精疲力尽。

同时,他们在城外设立了临时招工点。

起初,灾民们对“去南洋”充满疑虑,传言四起。

但当第一批自愿报名者,在签订合同后当场领取了少量安家费,预支部分薪饷,一袋子粮食和一套新衣时,观望的人群开始动摇。

活生生的银元和吃的,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筛选工作严格进行,只招收十六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身体相对健康的男性。

——————————————

又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第一批约一千五百名北方劳工,在官府差役和东华医院人员的共同监督下,于天津码头,登上了悬挂英国旗帜的太古洋行蒸汽轮船。

他们穿着统一的粗布衣服,背着简单的行囊,一脸茫然。

陈九、张百善、陈逸轩站在码头上,望着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汽笛长鸣,轮船缓缓驶离泊位,向着广阔的南方海域驶去。

“总算…走出了第一步。”

张百善长舒一口气,脸上难掩疲惫,也有一丝如释重负。

本来是为了邀名和陈九承诺的利益,但做到这一步,同样也感慨良多。

陈逸轩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轮船,轻声道:“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也很难。”

陈九没有说话。

大灾之年,体弱多病的,脚力不行的,不耐饿的,没有几分凶恶气的,甚至运气不好的,基本都被淘汰了。

这第一批几千人,堪称优中选优。

只要能吃饱饭,怎么都行。

这数千顽强存活下来的“北地佬”下南洋,看似分配到各个合同里标注的种植园去,其实只会送一个地方,柔佛。

那里的天猛公已经被说动,划拨了大片土地。

最重要的是,那地方和兰芳隔海相望,大船开过去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