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小会议室内,烟雾缭绕。马主任、王超,还有负责街道劳动调配的干事老赵,三人正在商讨豆制品试生产小组的人员构成。
马主任嘬了一口烟,率先定调:“老王,老赵,这次试生产,我看是个好机会!咱们街道还有不少中学毕业在家待业的青年,正好借这个机会安排进去几个,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能给小组增添点年轻活力嘛!”他看向老赵,“老赵,你那边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几个?”
老赵连忙翻开一个笔记本:“有有有!我初步筛选了几个,都是家里比较困难,本人也还算老实的。比如东胡同的老李家二小子,高中毕业半年了还没着落;西街孙家的闺女,手脚挺麻利的……”他一连报了五六个名字,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王超坐在一旁,眉头微蹙。他理解马主任想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心情,但这和他的用人思路产生了冲突。等老赵说完,他清了清嗓子,开口了。
“主任,赵干事,解决待业青年就业是大事,我完全支持。”王超先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然后话锋一转,“但是,咱们这个试生产小组,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攻克技术关,保证试生产的成功。这需要的是有经验、有耐心、能迅速上手并且对产品质量有追求的人。”
他看向马主任,语气诚恳但坚定:“我这些天跟着何师傅学习,深深感觉到,豆制品制作,尤其是像腐竹这样的产品,很多环节靠的是经验和手上功夫。火候的把握、点浆的时机、揭竹的手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生手,没有三五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摸索,很难掌握精髓。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塞进来太多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我担心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浪费宝贵的原料,甚至影响整个试产的进度和成果。”
马主任弹了弹烟灰,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小王,你的顾虑我明白。但咱们也不能只看技术,不看政治嘛!安排待业青年,是上级的要求,也是街道维稳的需要。再说了,年轻人学东西快,你带着教教,说不定很快就上手了呢?”
“主任,不是我不愿意教。”王超耐心解释,“关键是时间不等人。试生产阶段,我们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用最短的时间拿出合格的产品,证明项目的可行性。这样才能争取到下一步的正式立项和更多支持。如果一开始就因为人员问题陷入混乱和低效,项目可能还没展现出价值就被叫停了,那才是更大的损失。”
小主,
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自己的方案:“我觉得,现阶段试生产小组,核心成员应该以有相关经验或者至少是沉稳细心、学习能力强的中年为主。我们可以从之前米粉加工组表现好的工人里选拔,或者……我注意到,咱们街道有不少因为儿女顶岗而闲赋在家的老师傅、老工人,他们里面很多人手艺不错,经验丰富,做事也踏实。请他们出山,既能保证试生产质量,也能发挥余热,增加家庭收入,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
王超特意提到了“被儿女顶岗在家的人”,这个群体往往被忽视,但他们身上沉淀的技能和经验,正是王超目前最需要的。
“那些老家伙?”马主任愣了一下,显然没往这方面想,“他们年纪都大了,手脚还能利索吗?而且,用他们,跟解决待业青年就业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