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雷霆与暗流(公元前622年 秋)

赵盾端坐其上,面无表情。他需要这场胜利来巩固权威,转移国内视线,赵穿的迅猛正合他意。但他也深知其弟的缺点和秦穆公、繇余并非易与之辈。

“林父所虑,不无道理。”赵盾缓缓开口,声音不容置疑,“然兵贵神速,赵穿既已打开局面,岂可贻误战机?传令河西各城邑,全力保障前线粮秣军械供应。另,命驻守辅氏的郤缺所部,向彭衙方向靠拢,以为策应。告诉赵穿,放手施为,但亦需谨慎,若遇秦军主力,不可浪战,当与郤缺部互为犄角。”

这道命令,既给了赵穿继续进攻的底气,也做了一定的风险控制。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命令的传递和执行力,在广阔的战场上大打折扣。

就在这时,南线栾枝派来的加急军报也送到了赵盾案头。楚司马子玉已率军抵达叶邑,虽未大举进攻,但其小股部队频繁挑衅晋国边境哨所,与郑国军队亦时有摩擦,南线压力明显增大。

内侍又呈上一封来自吴国的密函。吴王阖闾在信中“热情”地通报了越国“恭顺”的近况,并隐约提及越王允常身体欠佳,太子勾践监国,对吴国愈发恭敬,进献倍增。信末,阖闾似不经意地提到,吴国水师已初具规模,未来或可北上,与晋国遥相呼应,“共分楚地”。

赵盾看完密函,冷笑一声,将其置于烛火之上焚为灰烬。

“阖闾、伍子胥,亦非甘于人下者。借我之势,壮其声威,图谋楚国才是真。至于越国……”他眼中闪过一丝轻蔑,“僻处海隅,苟延残喘罢了,暂不足虑。”

当前的重心,仍在西线。他必须确保赵穿能取得一场足够分量的胜利,才能稳住因南线楚军动向而可能浮动的晋国人心,并震慑国内潜在的反对势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赵穿与孟明视在河西即将展开决战之际,南方的楚国郢都,发生了一场彻底改变楚国政局乃至天下大势的剧变。

令尹子文,这位支撑楚国霸业数十年的擎天巨柱,在内外交攻、忧愤成疾中,于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屏退左右,只对守在榻前的几位心腹留下遗言:“楚国之患,不在晋,而在吴;不在外,而在内。子玉刚愎,王上多疑,吴人狡诈……老夫去后,尔等……好自为之……”

子文之死,如同擎天柱折,整个郢都为之震动。楚王闻讯,亦深感震惊与失落,尽管他对子文晚年多有不满,但也深知楚国能至今日子,子文居功至伟。

然而,悲伤很快就被权力争夺的残酷所取代。司马子玉凭借其军功和在贵族中的影响力,加上楚王对其勇力的倚重,迅速压倒了其他潜在的竞争者,被楚王任命为新的令尹,执掌楚国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