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颁下‘习流令’。”文种道,“征召我国沿海江畔熟知水性的青壮,以及山林中善于跋涉射猎的弩手,编为‘习流’之军,不习车战,专攻水战突袭与山林游击。此军不需厚重甲胄,耗费较少,却可在我越地水网密布、山林丛生的环境中,发挥奇效。”
“准!”勾践毫不犹豫,“此事由你二人全权负责!孤只要结果——一支能在吴国背后,给予其致命一击的利刃!”
越国的战争准备,转入了一种更为隐秘而高效的状态。铸剑坊的炉火日夜不息,新式的越王剑被批量打造出来,比吴剑更为轻便锋利。在隐秘的河谷中,新建的舟师正在操练一种小巧灵活的“戈船”,利于突袭和内河作战。“习流”之士被征召,在范蠡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着残酷的适应性训练。整个越国,如同一张缓缓拉开的强弓,箭簇已对准了吴国的心脏——姑苏。
吴国即将北伐的消息,同样引起了晋、楚两大国的密切关注。
晋国,赵朔面对新的局势,召集六卿密议。
“夫差北上,意在争霸,必然与我晋国利益冲突。”荀林父态度强硬,“齐国虽与我有隙,然绝不能坐视吴国势力进入中原。臣请率军东进,威慑吴军,必要时可与齐联兵。”
郤缺则持不同意见:“吴国锋芒正盛,夫差志骄意满,其与齐国交锋,无论胜败,必损实力。我晋国何必此时与之硬碰?不若坐山观虎斗,待其两败俱伤,再收渔利。当务之急,仍是稳固内部,防范楚国。”
赵朔权衡再三,采取了折中策略:“命东部边境守军加强戒备,另派使者前往鲁、卫,重申盟好,静观其变。若吴军真能重创齐国……于我晋国,亦非坏事。”他的策略,更多是维护晋国现有利益,而非积极进取。
楚国,鄀都。楚庄王闻讯,眼中精光闪烁。
“好一个夫差!果然志大才疏!”他对着心腹笑道,“舍勾践而伐齐,无异于纵虎归山,授人以柄!此乃上天助我楚国东进之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王之意是……”
“传令下去,”楚庄王收敛笑容,正色道,“水师加紧操练,陆军向东部边境秘密集结。但切记,不可轻动。要等,等吴国与齐国打得难解难分,等越国在背后狠狠捅上一刀!那时,才是我楚国兵出江淮,收复失地,甚至……饮马大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