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暗流奔涌(公元前599年 - 公元前598年)

赵朔沉默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敲击。他深知双方都有道理。晋国的霸权确实面临严峻挑战,但内部卿大夫之间的权力平衡同样微妙。先谷等人背后,未必没有借此机会削弱他赵朔威望的考量。

最终,赵朔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

“郑国,不能不救!”他声音不大,却瞬间压过了所有争论,“晋国霸业,基石在于信义,在于保护盟邦。若见死不救,与蛮楚何异?届时诸侯离心,我晋国纵有强兵,亦难独木支天!”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至于越国勾践,其虽新霸,然内政不稳,且需防备楚国,短期内无力大举北上。令下军一部加强东部边境戒备即可。此次救郑,由我亲率中军、上军、下军主力南下!荀林父、先谷、郤克等,皆随军出征!”

赵朔的决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要用一场对楚国的胜利,来稳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重振晋国的霸主声威。然而,他是否低估了楚庄王的决心与楚军的战斗力?又是否高估了晋军内部此刻的团结程度?

就在晋楚两大巨头再次于中原碰撞之际,太湖的扁舟已驶入大江,顺流东下。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布衣草履,混迹于商旅之间。他凭借超凡的智慧和之前在吴越积累的人脉,很快便在齐、鲁等地打开了局面,低买高卖,积累财富,但他更大的兴趣,在于通过商旅网络,收集天下的信息。

晋楚争郑、越国国内军政分离、文种理政遭遇阻力、勾践暗中布置隐吏……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往来的商队,陆续汇集到范蠡耳中。他坐在临淄的一家客舍内,面前摊开一张简陋的地图,将各方动态一一标注。

“文种啊文种,你可知‘伐吴九术’用尽之日,便是你功高震主之时?”范蠡轻叹一声,手指点在姑苏的位置,“勾践之猜忌,已如毒蔓滋生。内无军权,外有强邻,子珍你如履薄冰啊。”

他的目光又移到中原:“晋楚此番交锋,关乎未来十年天下气运。赵朔年轻气盛,欲重振家声;熊侣老谋深算,志在必得。两强相争,必有一伤。而这,或许……”他的眼神微微闪烁,似乎看到了某种可能性,但随即又摇了摇头,将思绪收敛。

他现在是鸱夷子皮,一个商人。庙堂之事,已与他无关。他只需冷眼旁观,在这乱世之中,为自己寻一处安身立命之所,或许,还能为这天下苍生,略尽一丝绵薄之力,但绝非以从前的方式。

暗流,已在越国、在晋楚、在天下每一个角落奔涌。第一百三十二章埋下的种子,正在第一百三十三章的土壤中悄然发芽。文种的理想主义与勾践的极端现实主义的碰撞,晋楚之间新一轮的霸权争夺,以及范蠡在江湖中对局势的洞察,共同交织成一幅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的画卷。更大的风暴,正在地平线上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