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4节3 爱ài,“甚爱必大费”

知足常乐的境界:如苏轼所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浮躁时代中守住内心的从容。

这句古老箴言穿越千年,依然是对抗异化、追寻生命本真的一剂良药。

倡议者必要是践行者,否则无说服力。关于老子如何践行“甚爱必大费”,历史上并无其个人生活的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其思想主张和传奇生平中,推断出他一以贯之的实践之道。老子的整个人生,正是对其思想的终极诠释。

一、 弃“甚爱”于权位:辞官隐退,避名弃利

最着名的例证莫过于他放弃周朝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这是一个掌握着当时最核心知识与文化的显要职位,是无数士人追求的“名”与“位”。老子深知,若“甚爱”此权位,必将卷入政治纷争,耗费心神,乃至招致杀身之祸(大费)。于是他选择 “知止” ,辞官西行,主动从名利场中抽身,以保全天性与生命的长久。这是他对自己“名与身孰亲?”这一问题的直接回答。

二、 弃“甚爱”于学识:绝学弃智,行不言之教

老子掌管典籍,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但他却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这并不是反对智慧,而是反对对知识的过度执着(甚爱)。他认为,沉迷于繁琐的礼乐知识和巧辩,会使人迷失自然本性,造成思想的纷扰和社会的伪诈(大费)。因此,他践行 “行不言之教” ,主张回归质朴,其传世之作《道德经》也仅是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才勉强留下,并非主动着书立说以求扬名。

三、 弃“甚爱”于身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个人生活上,老子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他必定过着极其清静俭朴的生活,避免对感官享受和物质财富的“甚爱”。因为一旦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等享乐,就会极大地耗费人的精气神(大费),背离“道”的虚静本质。他的隐退,也是一种对奢华世俗生活的彻底舍弃。

核心总结:老子的一生就是一场“反向”的实践

常人追求的是不断累加——更多的知识、更高的权位、更丰的财富。而老子则用他的一生演示了 “为道日损”——不断地减损对名利、知识、欲望的执着。

他通过 “弃” 来实践 “不费” ,通过 “舍” 来成就 “得”——他舍弃了世俗所爱,从而避免了巨大的身心耗费,最终获得了与道合一的终极自由和思想的永恒。他的生平选择,是其哲学最有力、最彻底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