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迁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迁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 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二、注释与翻译
· 民: 百姓。
· 敖: 通“遨”,游荡、闲游、游手好闲。这里指一切离开土地的非农业生产活动,如经商、游学、娱乐等。
· 则: 那么,就。
· 业: 本业,正业。在商鞅的语境中,特指农业。
· 不败: 不被损害,不荒废。
翻译:
百姓不四处游荡,那么(农业)本业就不会荒废。
三、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战国中期): 这是一个“大争之世”,列国兼并战争极其惨烈。国家的生存完全取决于粮食和兵源,而这两者都依赖于强大且稳定的农业。
2. 秦国困境: 当时的秦国相对落后,地广人稀,大量土地未被开垦。民众习俗涣散,“贵学问”、“好商贾”、“慕游侠”,不愿从事艰苦的农业生产,导致国力贫弱。
3. 商鞅的指导思想: 商鞅信奉极端重农主义和弱民强国理论。他认为,国家的强大必须建立在绝对的农业基础上。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将全国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和民众的注意力,全部引导到“耕”与“战”这两件事上。任何与此无关的活动,都被视为“毒害”,必须被禁止或限制。
《垦令》篇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通过一系列严苛的法令,构建一个让百姓除了务农别无选择的封闭系统。
四、寓意与解读
“民不敖,则业不败”这句话,是商鞅治国逻辑的一个核心缩影。其寓意可以分层解读:
1. 表层寓意: 安土重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 身体停留在土地上,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如果百姓像游侠、商人一样四处流动,土地必然荒芜。
2. 中层寓意: 控制思想与行为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