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质与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合起来即指解释词义,使语言接近标准、规范。
· 内容与结构:其内容并非由一篇文章构成,而是像一部词典一样,将词语分门别类进行解释。全书共十九篇,《释山》是其中专门解释与山有关的名词、地貌特征的篇章。其他篇目还包括释天、释地、释水、释草、释木等,体系严谨。
· 成书背景:其成书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大致由战国时期的学者开始编纂,至汉代经师们增补完善而成。它是先秦时期知识体系的集大成者。
· 作者:
《尔雅》的作者已不可考,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载,它很可能是战国至西汉初期的众多儒生、学者,为了解读经典(如《诗经》《尚书》),不断搜集、整理、增补各类名物解释而逐步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寓意与解读
“多小石,磝”这一定义,其深意远超字面:
1. 体现了古人的自然观察与分类智慧:
在《尔雅》的时代,古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将山简单地称为“山”,而是开始根据其构成物质(石质、土质)、形态(高、险、连绵)等特征进行精细化的区分和命名。“磝”字的创造和使用,证明了古人观察自然的细致程度和科学的分类学萌芽。这与现代地理学中对“碎石坡”、“砾石山”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反映了语言的精确性与形象性:
一个“磝”字,就精准地描绘出一种特定的山地景观。它让人们在读到或听到这个词时,脑海中能立刻浮现出一座遍布砾石、行走其上可能沙沙作响、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的山体形象。这种“一字一景”的造词法,是汉语高度凝练与形象的完美体现。
3. 承载了古人的生存经验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