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9节1 螯áo,“蟹六跪而二螯”

2. 句义翻译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地面的泥土,向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实为八条)和两只大螯,(但)如果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安身,这是因为它内心浮躁、不肯自己挖洞的缘故。”

三、创作背景与深意

1. 创作背景

· 时代与思想:荀子处于战国末期,百家争鸣。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反对天赋论,其名篇《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 写作动机:《劝学》旨在系统地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修身养性,成为“君子”;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在于先天智慧,而在于持之以恒的积累和专心致志的态度。

2. 深意解读

荀子在此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 正面榜样:蚯蚓。它自身条件极差(“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凭借“用心一也”,就能在坚硬的土中自由穿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比喻一个人即使天资平平,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 反面典型:螃蟹。它自身条件优越(“六跪而二螯”,拥有强健的“工具”),结果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连个住的地方都要依赖别人,原因是“用心躁也”。这比喻一个人即使天赋很好、资源充足,如果心浮气躁、不能专心,也将一事无成,甚至需要依赖他人。

核心论点:成就事业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劣,而在于主观上是否能做到“用心一也”,克服“用心躁也”。

四、现实意义论述

荀子借螃蟹所做的这个比喻,穿越两千多年,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极强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1. 对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启示:专注是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爆炸、诱惑繁多的现代社会,“用心躁”是普遍现象。我们很多人就像那只螃蟹,拥有良好的学习工具(智能手机、电脑、丰富的网络课程),但却难以沉下心来深度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