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10节3 謷ào,“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 才全:心性圆满,能顺应一切变化。

· 天鬻:自然的养育。“鬻”通“育”。

翻译:

(孔子说:)“(圣人)具备人的形貌,但没有常人的偏执之情。有人的形貌,所以能与人共处;没有常人的偏执之情,所以是非不会侵扰其身。渺小啊,(那些人为的执着)使人属于‘人’的范畴;崇高而伟大啊,他独能与自然天道合为一体!”

二、创作背景与核心思想

1. 战国时期的“德”之辨: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诸子对“德”的理解各异。儒家强调“仁义之德”,庄子则将其提升至宇宙论高度,提出“天德”——一种超越世俗规范、与道合一的内在圆满性。

2. 《德充符》的批判主旨:

本篇通过哀骀它、叔山无趾等身体残缺却德性充盈的寓言,批判儒家以貌取人、以形全论德的流俗之见。庄子揭示:真正的德性超越形骸、名教,源于对天道的体认。

3. “天/人”对立的哲学框架:

“謷乎大哉,独成其天”置于篇末,点明全篇核心:

· 属人:陷于是非、功利、形骸的渺小境界。

· 成天:超越人为执着,回归自然本性的崇高境界。

三、哲学意蕴的多维解读

1. “德”的本质重构:

庄子之“德”非伦理规范,而是万物得之于“道”的自然本性。“德不形”恰是德性圆满的状态——如静止的水面,内在平和而不外荡。

2. 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