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拔起来,拔出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秋八月朔,大风…松柏斯拔。”(朔:夏历每月初一。斯:乃,就。)
我们一起来解读《三国志》中这段关于天象示警的着名记载。这不仅仅是一次自然灾害的记录,更是一扇窥视三国时期政治与哲学思想的窗口。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 原文:
(黄龙元年)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
(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 关键注释:
·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这是孙权正式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意义重大。
· 秋八月朔:指农历八月初一。“朔”即初一。
· 大风:指极强的风暴,很可能是台风。
· 江海涌溢:长江和海水暴涨倒灌。这是对风暴潮的准确描述。
· 平地水八尺:平地上的积水深达八尺。按三国时一尺约24.2厘米计算,八尺约为1.93米,灾害极其严重。
· 吴高陵:指孙权的父亲孙坚的陵墓。
· 松柏斯拔:松树和柏树都被(大风)连根拔起。“斯”是文言虚词,意为“就”、“于是”。
· 郡城南门飞落:吴郡郡城的南门被吹飞了。
· 白话翻译:
(孙权称帝那年的)秋八月初一,刮起了巨大的风暴,长江和海水汹涌倒灌,平地积水深达八尺。先帝孙坚陵墓上的松柏树都被狂风连根拔起,吴郡郡城的南门也被吹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