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君子)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追求成就虚名;避世隐居而不感到苦闷,不被人称许也不感到烦恼;符合自己信念的事就乐于去做,会引起内心忧虑的事就坚决回避,他的意志坚定得无法动摇,这就是(卦象中所说的)“潜龙”啊。
二、此处创作背景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 《经》:大约成书于西周早期,是用于占卜的卦爻辞,语言古奥简朴。
· 《传》:又称“十翼”,是对《经》的哲学阐释,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实际可能成书于战国至秦汉间,代表了儒家学派对《周易》的理解。
以上这段话出自《文言传》,是专门对“乾”、“坤”两卦的深度阐发。在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社会剧变的时代,儒家知识分子试图构建一套理想的人格范式。他们借解释《周易》,注入了个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这段话描绘的“潜龙”形象,正是一个在乱世中能保持独立人格、坚守内心原则,不为外物所动的君子。它强调了内在精神的强大和意志的坚定,是动荡时代中士人的精神灯塔。
三、成语“坚韧不拔”典故介绍
“坚韧不拔”正是从“确乎其不可拔”这一句演变而来。
· 语义演变:
· 原文侧重:“不可拔”最初更侧重于志向、节操和内在信念的不可动摇,是一种精神上的定力。
· 成语扩展:“坚韧不拔”则将含义扩展了。“坚韧”形容意志像皮革和绳子一样坚固而有韧性;“不拔”即不可动摇。这个成语更广泛地形容在任何环境和困难面前,意志都无比坚定,毫不动摇。
· 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