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一个充满权谋与背叛的复杂外交事件。
时间: 公元前545年,春秋时期。
核心人物:
· 庆封: 齐国权臣,独揽大权。
· 卢蒲癸、王何: 都是齐国贵族,他们在多年前的政治斗争中家人被杀害,被迫流亡国外。庆封为了利用他们,将他们召回齐国。
事件经过:
庆封的政敌们(主要是子雅、子尾)对庆封召回卢蒲癸、王何的行为非常不满。为了缓和矛盾,庆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外交出访,他派手下的大夫叔孙豹(即原文中说话的人)去周王室朝见,并派其他使者分别去楚国和晋国。
在这次外交活动中,齐国使团的任务异常艰巨。他们要穿越多个诸侯国,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当齐国的使者到达鲁国时,鲁国的大夫叔孙豹设宴招待。席间,齐国的使者(很可能是叔孙豹本人或其随从)用“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这句话,来形容他们此行的艰辛,并委婉地表达他们之所以如此不畏艰难,完全是为了执行国君(实为庆封)的命令,希望能达成外交使命,满足国君的愿望。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外交官与使臣们不辞劳苦、为国家利益奔走列国的真实景象。
三、 成语故事介绍
“跋山涉水”这个成语,正是从《左传》中“跋涉山川”这一精炼的表达演化而来。它省略了具体的“山川”二字,但“跋”与“山”、“涉”与“水”的对应关系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使得成语的意象更加凝练和生动。
在后来的使用中,“跋山涉水”逐渐脱离了最初特指外交使命的语境,成为一个泛指长途远行、旅途艰辛的通用成语。它描绘的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一个人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需要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山峰,渡过一条又一条湍急的河流。这个过程充满了体力上的挑战和对意志的考验。
故事化的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古代的信使,背负着重要的文书,从国都出发。他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手脚并用地攀爬陡峭的岩壁(跋山);在河边,他需要寻找水浅的渡口,或者冒着被冲走的危险涉水而过(涉水)。夜晚,他可能露宿荒野,忍受蚊虫叮咬和寒冷的侵袭(蒙犯霜露)。这一切,只为了将信息或使命送达远方。
四、 寓意
“跋山涉水”的核心寓意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