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能: 怎么能。
典故背景与王充的批驳
要理解王充的批驳,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他所质疑的观点。
· 时代背景与攻击说:汉代盛行“天人感应”学说(由董仲舒等儒者大力倡导),认为自然灾异是上天对君主过失的警告。当发生水灾时,《春秋》记载“大水,鼓,用牲于社”。一些儒者(即王充所说的“说者”)将此解释为:水灾是阴气侵犯阳气,而社神(土地神)属阴,所以要通过“击鼓”(“攻”)的方式攻击社神,来胁迫其收起阴气,消除水灾。这就是“攻社”之说。
· 王充的犀利批驳:王充对此深感荒谬,并进行了多角度反驳,“操刀把杖以击之”是其归谬法的精彩一击:
1. 归谬反诘:王充讽刺道,如果按照儒者的逻辑,水灾真是“阴气”作祟,需要“攻击”才能制止,那么动动嘴皮子、敲敲鼓,力度恐怕远远不够。真要有效,就该发动全国百姓,拿起真刀真棍去攻击,像年终驱鬼那样大动干戈才行。这显然极其荒唐,从而暴露了“攻社”之说的荒谬。
2. 揭示自然之理:王充认为,雨晴旱涝是阴阳之气自然消长变化所致,如同昼夜冬夏更替一般。他质问道:“久雨不霁,试使人君高枕安卧,雨犹自止。” 意思是,即便君王不管不问,雨久了自然会停。自然灾害并非天神对人间的惩罚。
3. 倡导务实之举:王充指出,面对如尧帝时期那样的洪水,圣明的做法并非祈祷神灵或攻击社神,而是像大禹那样,实地去治理水患。他把自然灾害比作人的疾病,认为祈祷无用,必须依靠“医药”和“良医”——也就是实际的治理措施和贤能的人才。
核心寓意与思想
透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王充的核心主张:
1. 批判盲从与虚妄:王充痛斥那些不做考证、盲目附会儒家经典的“说者”和“变复之家”,体现了其不盲从权威的批判精神。
2. 彰显理性务实:王充强调从实际效果和自然规律出发来思考问题,这种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后世有深远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