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2 白bái,“竦(so ng)心白意”

· 明刑辟: 申明刑法。

· 治官职: 整顿官吏体系。

· 事其君: 侍奉君主,此处指效忠国家。

3. 现代翻译

“(那些不懂得治国之道的儒生)总是说:‘要得民心。’如果得到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像伊尹、管仲这样的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只要听从民众的就行了。民众的智慧就像婴儿的心智一样,是不可采用的……如今,君主急于耕田垦荒以增加百姓的财产,却被认为残酷;修订刑法、加重惩罚以禁止邪恶,却被认为严酷;征收赋税钱粮以充实仓库,用以救济灾荒、准备军需,却被认为贪婪;(君主)使内心恭敬、使意念坦白无私,申明刑法、整顿吏治以侍奉国家(或:要求臣下如此效忠),却被认为暴虐。 这四种措施,本是为了国家的安定,但民众却不明白其中的好处而感到喜悦。”

二、典故背景

1. 思想背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结合。“法”指成文法,“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势”指君主的绝对权威。他主张绝对的君主集权,认为人性本恶,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皆是利害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文本背景:《说疑》篇的核心是探讨君主如何识别和防范各种各样的奸臣。韩非子将臣子分为“不令之民”(如伯夷、叔齐等隐士)、“强谏之臣”(如比干、伍子胥)以及各类“奸臣”,指出他们对君权的危害。

3. “竦心白意”的语境:这个词组出现在《五蠹》篇的批驳段落中。韩非子在此激烈批判了儒家“得民心”的治国理念。他认为,民众短视,无法理解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君主推行强国政策(急耕、重罚、征赋、明法)必然会招致民众的不满。“竦心白意”正是描述君主(或理想中的法治之臣)为了国家利益,摒弃个人好恶和世俗名声,严肃认真地推行法治的某种状态。 这是一种高度理性化、去情感化的政治姿态。

三、寓意与内涵

1. 一种工具理性的政治态度:“竦心白意”不是道德上的修身,而是一种服务于政治目标的工具性心态。“竦心”是为了保持警惕和专注,避免被私情干扰;“白意”是为了确保意图的纯粹和透明(对法度的忠诚),便于执行和考核。它要求决策者和执行者像一部精密机器一样运转。

2. 对“道德政治”的否定:韩非子借此概念,与儒家倡导的“仁政”、“德治”划清界限。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依赖飘忽不定的道德感和民意,而必须依赖客观、公开、强制性的法律。“竦心白意”地去推行法治,即使被骂作“暴虐”,也是必要的。

3. 君臣关系的重新定义:对于臣子而言,“竦心白意”地“明刑辟、治官职以事其君”,意味着要完全成为君主和法律的工具,放弃个人的道德判断和独立人格,一切以法令和职守为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