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丞相殉国势难敌 宋臣屈膝开城池

就在徐家军如乌云般压境,抵达后宋都城外之后,后宋都城内瞬间被一层厚重的恐慌阴霾所笼罩。原本热闹喧嚣的街道,此刻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个匆匆路过的百姓,也是神色慌张,脚步匆匆,仿佛身后有恶鬼追赶。店铺纷纷紧闭大门,往日里热闹的集市也变得冷冷清清,只有那随风飘动的幌子,在寂静中发出轻微的声响,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与不安。

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个个神情紧张,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迷茫。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却仿佛握不住即将到来的命运。有的士兵不时地张望着城外徐家军那密密麻麻的营帐,心中充满了绝望;有的士兵则相互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这场毫无胜算的战争。

第二日清晨,丞相府中,一片死寂,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丞相府的庭院里,却无法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气息。只有偶尔传来的扫帚扫地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打破了这份令人窒息的宁静。

一个年轻的仆人,身着朴素的粗布衣裳,正低着头,神情专注地打扫着院子里的落叶。他的动作机械而缓慢,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他一边扫着落叶,一边不时地抬头望向丞相府的大门,仿佛在期待着什么,又仿佛在害怕着什么。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房的门口。只见书房的门半掩着,里面透出一股阴森的气息,仿佛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仆人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扫帚也掉落在地。

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双脚仿佛灌了铅一般沉重。每走一步,他的心跳就加快一分,仿佛要跳出嗓子眼。他缓缓地走到书房门口,伸出手,轻轻地推开了门。

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只见丞相端坐在书桌前,双眼紧闭,面色苍白如纸,没有一丝血色。他的胸口插着一把匕首,鲜血已经染红了他的衣衫,顺着衣角滴落在地上,形成了一滩触目惊心的血迹。

仆人吓得瘫倒在地,他的双腿发软,再也无力站起。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张开嘴,想要大声呼喊,却发现自己的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只能发出微弱而颤抖的声音:“不好啦!丞相殉国啦!”

他的呼喊声在寂静的丞相府中回荡,仿佛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很快,丞相殉国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丞相府。府中的下人们纷纷从各个角落涌了出来,他们有的惊恐地尖叫着,有的则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播到了后宋都城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听闻后,仿佛遭受了晴天霹雳,纷纷涌上街头。他们有的泪流满面,痛哭流涕;有的则呆呆地望着天空,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他们知道,丞相是后宋的顶梁柱,是他们的希望和依靠。在他们的心中,丞相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为他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如今,丞相一死,他们仿佛失去了主心骨,后宋的命运将更加岌岌可危。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人群中,老泪纵横地说道:“丞相啊,您怎么就走了呢?您走了,我们后宋可怎么办啊?徐家军马上就要攻进城来了,我们这些老百姓可怎么活啊!”

旁边的一位年轻妇人,怀中抱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也泣不成声地说道:“丞相,您是我们的好丞相啊!您一直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如今您走了,我们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人群中,哭声、喊声、叹息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壮的哀歌。

后宋的大臣们更是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得知丞相殉国的消息后,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匆匆赶到丞相府门前。他们有的神色慌张,脚步匆匆;有的则眉头紧锁,一脸忧虑。

他们聚集在丞相府门前,相互议论着,脸上满是惊恐和迷茫。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这可如何是好?丞相一死,我们后宋还有谁能主持大局?”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憔悴的大臣焦急地说道。他的双手不停地搓着,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绝望。

“是啊,如今徐家军已经逼近都城,我们该怎么办?难道真的要坐以待毙吗?”另一位大臣附和道。他的声音颤抖着,仿佛随时都会哭出来。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有的主张拼死抵抗,他们认为后宋虽然目前处于劣势,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杀敌,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我们不能就这样投降!我们后宋的将士们都是英勇无畏的,我们一定要与徐家军决一死战,保卫我们的国家和百姓!”一位武将大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仿佛要燃烧起来。

然而,也有的人主张投降求和。他们认为后宋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徐家军抗衡,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不如投降,或许还能保住性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投降了,说不定还能在徐家军手下谋个一官半职,继续为百姓效力。如果继续抵抗,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啊!”一位文臣无奈地说道。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整个丞相府门前乱成了一团,大臣们的争论声、争吵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但却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办法。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渐渐西斜,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然而,大臣们依然没有达成共识,他们依然在争论着,争吵着。

直到傍晚时分,那些支持投降的大臣们见局势越来越危急,心中更加恐慌。他们担心再这样争论下去,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耽误投降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们开始蛊惑其他大臣。

“诸位,如今我们后宋已经没有胜算了,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你们看看这城中的百姓,他们已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不能再让他们为我们陪葬了。不如投降吧,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也能让百姓少受一些罪。”一位投降派大臣走到人群中间,大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急切和渴望,仿佛希望所有人都能立刻同意他的观点。

“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投降了,说不定还能在徐家军手下谋个一官半职,继续为国家和百姓效力。而且,徐家军一向纪律严明,说不定会善待我们和百姓。如果我们继续抵抗,徐家军一旦攻进城来,我们和百姓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啊!”另一位投降派大臣附和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诱惑和威胁,仿佛在暗示大家如果不投降,就会面临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