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亮也收敛了玩笑神色,开始例行汇报这几天营里的主要情况和训练进度。
处理完积压事务,安排了上午的训练任务,办公室里暂时只剩下陆野一人。
他却没有立刻起身去训练场,而是从抽屉最深处拿出一个崭新的牛皮纸信封和几张信纸。
他沉思了片刻,然后拿起钢笔,拧开笔帽,开始在信纸上书写。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
他写的不是家书,而是一份极其谨慎的、关于单兵装备和小队战术通信的建设性意见报告。
报告里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而很多思考的源头,都指向同一个人——秦念。
他想起了火车上,她敏锐洞察人贩子破绽时那种冷静到极点的分析力;
想起了她改良的煤炉,那种对效率和能源利用率的极致追求;
想起了她设计制作的那些更耐磨舒适的训练手套;
甚至想起了她偶尔闲聊时,随口提过的“要是通讯能再灵便点就好了”、“水壶磕碰声音太响”之类看似无心的“奇思妙想”。
这些点滴汇聚在一起,在他这位一线指挥官的脑子里碰撞、发酵,结合他亲身经历的实战和训练中遇到的诸多不便与需求,逐渐形成了清晰、具体的改进思路。
他从未想过,那个曾经被他视为与自己世界格格不入的妻子,竟能以这种方式,触及他职业的核心。
她的那些特质——敏锐、创新、务实——原来并非与他所在的铁血世界背道而驰,反而可能成为某种意想不到的助力。
他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现有制式手套在长期战术动作操练和野外环境下易磨损、减震隔热不足的问题,并附上了秦念那种“改良版”手套的简易图样和材料建议;
提到了军用水壶在急行军和战术动作时哐当作响容易暴露目标,以及容量与便携性的矛盾,建议研发更轻便、隔热、且具备一定隐蔽放置特性的水具;
分析了当前单兵急救包通常固定放置在某一位置-如腰带后侧,在士兵负伤特别是特定体位负伤后难以快速取用的困境,提出模块化、多点位固定或快取设计的可能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点,他着重强调了现有小队班组级战术通信严重依赖吼叫、手势和步话机数量少且笨重的落后现状。
0在4
复杂地形、恶劣天气或激烈交火环境下,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误判频发,极大影响了小队协同作战效能和生存率。他强烈建议,亟需研发一种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抗干扰性强、佩戴方便,至少能覆盖小队成员之间的单兵通讯设备。
他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观点都力求有据可依,建议尽量切实可行,避免好高骛远。他知道,装备革新牵扯巨大,需要循序渐进。
写完最后一行字,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郑重地将报告纸装入牛皮纸信封,用胶水封好。在信封上,他工整地写上了收件人——他的直属上级,团长,代号“雷公”。
他拿着这封沉甸甸的信,没有通过常规渠道逐级递交,而是亲自来到了团部机关楼。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