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打脸“专家”,秦念堆肥让菜地肥力翻倍

秦念看着为自己说话的几人,心里暖暖的,但也不想引起太大争执,便说:“大家自愿就好。觉得有用就试试,觉得麻烦就不弄,最终看效果说话。”

郑爱国回到后勤处,跟同事聊起这事,还带着点调侃:“陆营长家那爱人,确实是个能人,手巧,脑子活。

就是这种地吧,跟修机器不一样,光有想法不够,还得讲究实际。她搞那个小堆肥,现在看起来没啥问题,但终究理想化了些。湿度、碳氮比这些不好控制,家属院自己弄弄还行,大规模应用不现实。”

同事笑道:“家属嘛,有点爱好也好。只要不影响大局,随她去吧。”

然而,几天后,郑爱国去部队帮扶村——向阳村协调春耕物资时,心里的那点不以为然被动摇了。

村里的生产队长愁眉苦脸地跟他反映,去年收成后地没养好,今年肥力好像不行,苗发黄,长势慢,用了不少粪肥,效果也不理想。

郑爱国下地看了,土壤确实有些板结,偏酸性。

他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比如撒点石灰中和酸性,多耕翻等,但心里知道这些都是慢功夫,远水难解近渴。

回部队的路上,他脑子里还想着向阳村地里那些蔫头耷脑的苗子。快到家属院时,他看看时间还早,便鬼使神差地拐了个弯,又去了自留地那边。

这一看,他有点笑不出来了。

这才过去半个月,秦念地里的菜苗简直像吃了激素一样,又蹿高了一截,尤其是那几垄黄瓜和豆角,已经开始爬蔓,叶片油亮厚实,花苞累累。

跟她相邻的几块地,包括王秀芬、李桂兰家跟着她简单堆了肥的,长势也明显比其他地块好上一大截!

那小小的堆肥坑周围,并没有招来苍蝇,反而因为用土覆盖得好,没什么异味。

事实胜于雄辩。

郑爱国站在地头,脸上有点火辣辣的。他这个科班出身的农技人员,好像被一个军属用最朴素的实践,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他蹲下身,抓了一把秦念地里的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土壤松软潮湿,带着一股肥沃土壤特有的腥气,而不是普通粪肥的臭味。

他甚至注意到土里有些细小的白色菌丝——那是有机质正在被有效分解的迹象。

“这……她是怎么把发酵过程控制得这么好的?水分、温度、透气……这些关键点,她是怎么把握的?”郑爱国心里充满了疑问,但更多的是一种专业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的兴奋感。

他站起身,拍拍手上的土,目光再次投向那片长势喜人的菜地,眼神已经从不以为然变成了认真探究。

也许,这个军属捣鼓出来的土法子,真有什么值得学习的门道?甚至……对解决向阳村眼下肥力不足的难题,也能有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