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温斯顿教授作为团长,发表了热情而友好的开场白,对“星火”团队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随后,由苏清河和秦念主导的技术介绍正式开始。
当秦念站在幻灯机前,用流利的英语阐述“星河一号”为何要采用自主指令集,
如何通过静态流水线和独特的存储结构来克服当时国内元器件性能不足的瓶颈时,台下许多学者收起了最初或许存在的些许轻视,露出了认真和思索的神情。
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套架构背后完整的、自洽的、并且迥异于西方主流的设计哲学。
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一位来自贝尔实验室的资深专家率先发问:“秦博士,异构计算是未来的趋势,但通用核心与专用单元间的通信与调度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请问‘星河二号’计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否会考虑采用国际学界目前主流的标准化总线协议?”
这个问题,直接命中了当前“星河二号”研发的最大难关。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秦念身上,包括代表团中那位一直面带微笑、眼神却格外锐利的日裔学者中村健一。
秦念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调整了一下话筒:“感谢您提出这个关键问题。
通信瓶颈确实是异构架构的核心挑战。
但我们认为,主流标准是基于特定的技术背景和生态体系建立的,它或许是解决方案之一,但未必是最优解,更不是唯一解。”
她顿了顿,声音清晰而坚定:“‘星河’架构从诞生之初,就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对于‘星河二号’的通信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清晰的、基于数据流驱动和轻量级异步消息的全新理论模型。很抱歉,具体的协议细节目前属于核心机密,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套模型一旦验证成功,将能更高效地适配我们独特的架构,释放出更大的并行潜力。
我们正在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架构级的理论问题。”
她没有透露任何技术细节,但话语中透出的强大自信、对技术路径的深刻理解以及不盲从权威的独立精神,让在场许多真正专注于学术的学者为之动容。
温斯顿教授缓缓点头,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
稍后,在参观一个非核心的测试实验室时,中村健一似乎无意地走到正在操作仪器的吴思远身边,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道:“吴博士,听说您有在MIT深造的优秀经历?真是令人羡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