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唐高祖李渊:大唐开国国君,被逼出来的“反贼”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里说:“建成、元吉潜谋害太宗,太宗遂起玄武门之变。”其实这话有点偏,李建成和李元吉确实想害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手下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早就劝他先下手为强了。李渊的犹豫不决,其实是把李世民逼到了绝路上。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长安城里出大事了。

那天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骑着马去皇宫上朝,刚走到玄武门,突然从两边冲出一群人,为首的就是李世民。李建成一看不对劲,拔腿就想跑,李世民张弓搭箭,一箭就把李建成射落马下,当场死了。李元吉吓得掉转马头,想跑回皇宫找李渊求救,结果被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恭追上,一刀砍了脑袋。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皇宫里划船,享受着难得的清闲。突然,尉迟恭浑身是血地冲了进来,手里还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跪在李渊面前说:“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特命臣来保护陛下!”

李渊手里的船桨“啪”地掉在了水里,他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两个儿子没了,剩下的只有李世民一个儿子了。他看着尉迟恭手里的脑袋,又想起这些年两个儿子的争斗,心里又痛又悔,可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身边的大臣萧瑀、陈叔达赶紧劝他:“陛下,太子和齐王本来就没什么功劳,还老想害秦王。秦王功盖天下,百姓归心,不如就立秦王为太子,这样天下就安定了。”(看来李世民没少做老爹跟前心腹的工作)李渊叹了口气,说:“好吧,我早就想这么做了。”

三天后,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宣布:“从今往后,国家大事,无论大小,都由太子裁决,然后再告诉我。”(《旧唐书·高祖本纪》)这话一出口,李渊其实已经把皇帝的权力交出去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渊过得很煎熬。他看着李世民一步步清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看着李世民的手下一个个身居要职,心里明白,自己这个皇帝,已经成了摆设。公元626年八月,李渊下了道禅位诏书,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搬到了太极宫西边的大安宫居住。

退位后的李渊,日子过得挺清闲,可也挺寂寞。他不再管朝政,每天就在宫里看看书、养养花,偶尔也会参加李世民举办的宴会。有次李世民请李渊吃饭,李渊喝多了,拉着李世民的手说:“当年太原起兵,多亏了你;后来平定天下,也多亏了你。我当初要是早点立你为太子,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李世民听了,赶紧跪下说:“都是儿臣不好,让父皇担心了。”

其实李渊心里清楚,李世民的皇位,是靠刀枪拼来的,可他也明白,只有李世民,才能守住大唐的江山。公元635年五月,李渊在大安宫去世,享年七十岁。他的谥号是“太武皇帝”,庙号是“高祖”,后来被葬在了献陵。

提起李渊,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不如儿子李世民——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有“天可汗”的称号,而李渊呢,好像除了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是没有李渊早年的“韬光养晦”,要是没有他在太原积攒的实力,李世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机会施展;要是没有李渊制定的“先取关中,再平天下”的战略,唐朝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统一全国;要是没有李渊在建国初期制定的各项制度——比如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科举制,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无从谈起。

《旧唐书》里评价李渊:“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这话其实很中肯。李渊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他只是比李世民更懂得“隐忍”和“时机”;他也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只是在家庭和国家之间,选择了对国家更有利的一方。

他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是“贞观之治”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有逆袭的传奇,有妥协的无奈,也有作为父亲的痛悔。但无论如何,他都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隋末的乱世,开启了一个属于大唐的新时代。

参考《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隋书·恭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