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偏安一隅愁。
高宗南渡家国乱,幼主蒙尘岁月忧。
励志图强兴伟业,殚精竭虑解民愁。
奈何壮志难酬愿,青史长留泪几眸。
赵昚,字元永,乃太祖七世孙。想当初,太祖赵匡胤以神武平定天下,可谁能料到,他的子孙在皇位传承这件事上,却走得无比坎坷。到了南宋高宗赵构这一代,命运似乎又开了个大玩笑。赵构唯一的亲生儿子元懿太子早早离世,而他自己又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时间,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成了南宋朝廷上下头疼的大事。
这边高宗正发愁呢,那边昭慈圣献皇后从江西回来,跟高宗分享了一个奇异的梦,也不知这梦到底是啥内容,反正高宗听后大受触动。再加上右仆射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等人纷纷上奏,建议从太祖后裔中挑选继承人,而上虞丞娄寅亮那封言辞恳切的上书,更是让高宗下定决心。绍兴二年五月,赵昚这个原本在宗室中不太起眼的孩子,就这么被幸运地选中,育于禁中,开启了他充满变数的人生旅程。
刚进皇宫的赵昚,就像一只被放进金丝笼的小鸟,虽说生活条件一下子从普通宗室子弟跃升为皇帝重点培养对象,但这其中的压力与挑战也只有他自己清楚。三年二月,他被授为和州防御使,赐名瑗,不久又改为贵州防御使。五年五月,高宗采纳左仆射赵鼎的建议,在宫中立书院教育赵昚,这书院建成后就成了资善堂。赵昚深知机会难得,读书那叫一个勤奋刻苦,记忆力超强,天资更是出类拔萃,把周围的老师和侍从都惊得不行。二十六日,他被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后来又一路加官进爵,封普安郡王,出阁住进宫外府第。
可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赵昚也经历了不少明枪暗箭。秦桧那可是南宋朝廷里的大奸臣,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绍兴二十四年,衢州盗贼兴起,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领一千人去抓捕,这么大的事儿居然不报告朝廷。赵昚瞅准机会,趁着入侍高宗的时候把这事说了出来,高宗一听,大惊失色。第二天质问秦桧,秦桧这老狐狸还狡辩说不值得报告皇上,等盗贼平定后再上奏。退朝之后,秦桧一打听,原来是赵昚告的状,从此就把赵昚记恨上了。后来秦桧病重,还想着让自己的儿子秦熺代替自己当宰相,又是赵昚秘密致信高宗,才识破了秦桧的奸计。这一来二去,赵昚算是彻底得罪了秦桧一党,在宫中的日子愈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绍兴三十年,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年的二月二十四日,赵昚被立为皇子,改名玮,二十五日下诏昭告天下,二十七日,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赵昚离皇位越来越近,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当时南宋面临的外部压力巨大,金国屡屡犯边。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再度南下,高宗下诏亲征,可两淮地区很快就失守了,朝臣们吓得纷纷献上退避之计。赵昚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个,义愤填膺地请求率军为前锋,去和金人拼个你死我活。还好直将史浩头脑清醒,赶紧入朝劝阻高宗,说太子不宜率军出征,还帮忙起草奏章,通过中宫递上,请求让赵昚以卫从身份尽人子之职。高宗也想着让赵昚多见识见识各路将领,十二月就带着他扈跸到金陵。
在金陵的这段日子,赵昚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南宋军队的种种问题,也更加坚定了他日后改革强军的决心。绍兴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赵昚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昚。其实高宗很早就有禅位的想法,也跟赵昚提过,可赵昚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再加上当时边事紧张,就流着泪坚决推辞。等到从金陵回到临安,陈康伯请求离职,高宗再次表达了倦勤之意。中书舍人唐文若建议先别急着禅位,于是先下了建储的诏书,还赐名烨,结果监察御史周必大跟陈康伯一商量,说这名字和唐昭宗同音,不吉利,这才又重新拟定,最终确定为“昚”。后来学士承旨洪遵为太子择字,拟了四个都不合高宗心意,直到六月初九,高宗御笔赐字元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