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胜门:于谦设了埋伏,让少量士兵假装战败逃跑,把蒙古骑兵引进埋伏圈,然后火炮齐发,蒙古人被炸得人仰马翻,也先的弟弟孛罗也被打死了;
小主,
- 西直门:守将孙镗打得英勇,士兵们拼着命把蒙古人挡在城外,连朱祁钰都亲自到城楼上给士兵们加油打气;
- 彰义门:蒙古人欺负守将武兴是个文官,疯狂进攻,武兴身中数箭,战死在城门下。就在这危急时刻,城里的老百姓爬上房顶,扔砖头瓦块砸蒙古人,硬生生把敌人打退了。
打了一个多月,蒙古人损兵折将,粮草也快没了,听说明朝的勤王大军快到了,也先怕被包抄,赶紧带着朱祁镇和残兵跑路了。北京保卫战,赢了!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大明第一“宰相”名副其实。
消息传到皇宫,朱祁钰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第一次觉得,当皇帝好像也挺爽的——尤其是打胜仗的时候。大臣们纷纷上书拍马屁:陛下英明神武,堪比太祖、成祖!朱祁钰嘴上说着不敢当,心里却乐开了花。
这时候的他,心态悄悄变了。原本只想当个临时工,现在却觉得这龙椅挺舒服,不想还给哥哥了。
蒙古人跑了,北京保住了,朱祁钰的皇位算是坐稳了。可他心里总有个疙瘩——哥哥朱祁镇还活着,万一回来怎么办?
果然,没过多久,也先就派人来送信:我们把太上皇送回去,你们给点好处就行。朱祁钰一听就头疼,找大臣们商量:这...这不好吧?哥哥回来,我这位置...嗯...你们懂的。
大臣们当然懂,但表面上还得说漂亮话:陛下,太上皇是您亲哥,理应接回来尽孝啊。尤其是礼部尚书胡濙,天天在朱祁钰耳边念叨:骨肉亲情,不能不顾啊!朱祁钰被烦得没办法,只好派使者去蒙古探探情况,其实是想拖延时间。
可使者一到蒙古,居然把朱祁镇给认出来了。朱祁镇拉着使者的手,哭着说:你回去告诉弟弟,我啥也不要,就让我回去当个老百姓,守着祖坟就行!这话传到朱祁钰耳朵里,他半信半疑,但架不住舆论压力,只好硬着头皮派于谦的副手杨善去接人。
杨善这人是个人才,没带多少钱,凭着一张嘴,居然真把朱祁镇给忽悠回来了。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朱祁镇终于回到了北京。兄弟俩在东安门见了面,朱祁钰假惺惺地跑过去抱哥哥,哭着说:哥哥,你可算回来了!朱祁镇也配合着演:弟弟,辛苦你了,这皇位还是你的。
演完戏,朱祁钰立刻变脸,把朱祁镇软禁到了南宫(紫禁城东南角的一处宫殿),还派了锦衣卫看守,门都用铅灌死了。用《明史》的话说,是帝迎见于东安门,入居南宫,尊为太上皇——这尊为太上皇,说得真好听,其实就是关禁闭。
解决了哥哥,朱祁钰又把目标对准了太子朱见深。这孩子是朱祁镇的儿子,现在当着太子,将来要是继位了,肯定会为他爹报仇。不行,得换了!
他开始给大臣们送礼,封官许愿,暗示大家支持换太子。有良心的大臣不同意,比如吏部尚书王直,把朱祁钰送的金子退了回去:陛下,这活儿我干不了。但更多人见钱眼开,纷纷上书:陛下圣明,应该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钰终于如愿以偿,废了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他以为这样一来,皇位就能传给自己的后代了。可老天爷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第二年,刚当上太子的朱见济居然夭折了。
朱祁钰悲痛欲绝,这可是他唯一的儿子。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天天闷闷不乐,身体也越来越差。大臣们劝他再生一个,可他努力了半天,后宫嫔妃就是没动静。更要命的是,他开始猜忌身边的人,觉得谁都想害他,连当初最信任的于谦,也渐渐被他疏远了。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这时候,朝堂上暗流涌动——皇帝快不行了,又没儿子,将来谁当皇帝?
有人说,应该把废太子朱见深请回来;有人说,不如让朱祁镇复位。就在这时候,几个野心家跳了出来:
- 石亨:武将,之前打了败仗被朱祁钰处分过,一直怀恨在心;
- 徐有贞:文臣,就是当初提议迁都南京被于谦骂过的那个,想靠政变翻身;
- 曹吉祥:太监,跟石亨勾结在一起,想捞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