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齐桓公:尊王攘夷霸业倾,晚年昏聩无人问!

就这么改革了几年,齐国彻底变了样:仓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国库里的钱财多得花不完,军队的战斗力也直线上升。周边的小国,比如遂国、谭国,因为不服齐国,被齐桓公派军队三下五除二就灭了。其他小国一看,赶紧跑来投靠齐国,认齐桓公当“大哥”。

鲁庄公这时候肠子都悔青了——当初要是知道管仲这么厉害,说什么也不能把他送给齐桓公啊!可后悔也没用,齐国已经成了气候,鲁国只能乖乖地跟齐国搞好关系,再也不敢跟齐国叫板了。

齐桓公看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小弟越来越多,心里开始琢磨:“光当齐国的国君还不够,我要当所有诸侯的霸主!”而管仲,早就为他规划好了称霸的路线——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简单说就是两个意思:一是尊重周天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做事;二是攻打那些欺负中原诸侯的少数民族(比如戎、狄),保护中原文化。这招在当时简直是“王炸”——周天子虽然没实权,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打着他的旗号,就等于师出有名;而中原诸侯都怕少数民族,齐国出来保护他们,他们自然会拥护齐桓公。

第一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部落攻打燕国(今北京、河北一带)。燕国打不过山戎,都快被灭国了,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一开始有点犹豫:“燕国离齐国那么远,咱们出兵救他们,得花不少钱和粮食,划算吗?”管仲说:“大王,这可是称霸的好机会!咱们救了燕国,燕国肯定会感激您;其他诸侯也会觉得您是个讲义气的人,都会来投靠您。至于钱和粮食,咱们现在有的是!”

齐桓公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亲自带兵,去救燕国。山戎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看到齐国的大军来了,吓得掉头就跑。齐军一路追,不仅把山戎赶出了燕国,还顺便灭了山戎的两个小弟——令支和孤竹。

燕国国君燕庄公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笑着说:“按照规矩,诸侯之间相送,不能送出自己的国境。我不能让你破了规矩,这样吧,你送我到这儿,我就把这片土地送给燕国!”燕庄公更感动了,对着齐桓公磕了好几个头,从此成了齐国最忠实的小弟。

这件事传开后,诸侯们都夸齐桓公“仁义”,很多小国都主动来齐国结盟。齐桓公的威望,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没过几年,又出事了。公元前660年,北方的狄人部落攻打卫国(今河南淇县)。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昏君,天天就知道养鹤,把鹤当成“大夫”,给鹤封官、发俸禄,对老百姓却不管不顾。狄人一来,卫国的士兵都不愿意打仗,说:“国君让鹤去打仗吧,鹤有俸禄,我们没有!”

结果,卫国一下子就被狄人灭了,卫懿公也被狄人杀了,卫国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七百多人。逃出来的卫国人,在曹邑(今河南滑县)拥立公子申为新国君,就是卫戴公。可卫戴公刚继位没几天就病死了,他的弟弟公子毁继位,就是卫文公。

卫文公没办法,只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又一次亲自带兵,打败了狄人,还帮卫国重建了都城(今河南濮阳),给了卫国不少粮食和车马。卫文公感动得不行,也成了齐国的小弟。

小主,

紧接着,南方的楚国又开始闹事。楚国当时是南方的大国,一直被中原诸侯当成“蛮夷”。楚国国君楚成王觉得自己实力强了,就开始攻打中原的小国,比如蔡国、郑国。郑国打不过楚国,也派人向齐国求救。

这一次,齐桓公觉得不能再单打独斗了,他联合了宋、鲁、陈、卫、郑、许、曹七个国家,组成“八国联军”,一起攻打楚国。楚成王没想到齐桓公能召集这么多国家,心里有点发怵,就派使者去跟齐桓公谈判。

使者问齐桓公:“齐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咱们风马牛不相及,您为什么要带着军队来打我们?”管仲回答:“当年周天子让我们齐国的祖先姜太公,有权讨伐不服从周天子的诸侯。你们楚国好几年没向周天子进贡了,我们是来替周天子问罪的!”

楚国使者一听,知道这是齐桓公的借口,但也不敢反驳,只能说:“我们以后会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的。”齐桓公见楚国服软了,也不想真的跟楚国打仗(楚国实力也不弱,打起来胜负难料),就跟楚国在召陵(今河南漯河)签订了盟约,楚国答应不再攻打中原小国,齐桓公也带着“八国联军”撤兵了。

召陵之盟后,齐桓公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这一次,周天子周襄王也派使者来了,还送给齐桓公一块祭肉、一把弓箭和一辆马车,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在盟会上,齐桓公跟诸侯们定下了五条盟约:一是不准把水患引到别国;二是不准阻碍粮食的流通;三是不准更换太子;四是不准以妾为妻;五是不准让妇女参与国事。诸侯们都当场发誓,会遵守盟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从此以后,齐桓公成了名副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时期最有威望的诸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管仲的辅佐。当时的人都说:“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全靠管仲;要是没有管仲,齐桓公也就是个普通的国君。”

齐桓公当了四十多年的国君,称霸也有十几年了,到了晚年,越来越骄傲自满。他觉得自己功劳这么大,应该好好享受享受,对管仲的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听了。

管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亲自去看望他,问他:“你要是走了,谁能接替你当丞相呢?”

管仲问:“大王您想让谁当?”

齐桓公说:“易牙怎么样?他为了让我吃到人肉,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对我多忠心啊!”

管仲摇摇头:“虎毒不食子,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怎么可能真心对您?不能用!”

齐桓公又说:“开方呢?他本来是卫国的公子,为了跟着我,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了,十几年都没回卫国,这还不够忠心吗?”

管仲又摇摇头:“父母是最亲的人,开方连父母都能抛弃,怎么可能对您忠心?也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