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一传开,全国上下都服了——原来国君真的会跟老百姓一样遵守法律,再也没人敢随便欺负人了。官员们也不敢贪腐了,生怕自己哪
在李悝之前,魏国的士兵都是“农民兼职”——平时种地,打仗的时候临时拉过来,没经过专业训练,战斗力差得很。李悝跟吴起商量后,搞了个“武卒制”,简单说就是“选拔精锐,高薪养兵”。
选拔标准有多严?想当“武卒”,得穿着厚重的铠甲,背着五十支箭、一把长戟、一把剑,还要带着三天的粮食,半天跑一百里地——这要是放在现在,比特种兵选拔还难。
但待遇也高得吓人:只要选上“武卒”,就能免掉家里的赋税和徭役;要是立了功,还能赏土地、赏房子,甚至能当官。而且,“武卒”的装备都是最好的——铠甲是精铁做的,弓箭是牛角做的,剑是青铜铸的,比普通士兵的装备好不止一个档次。
这么一来,全魏国的年轻人都想当“武卒”,天天在家练跑步、练射箭。吴起再带着这些“武卒”搞高强度训练,教他们阵法、战术,没几年就练出了一支“战国特种兵”。
公元前405年,齐国来攻打魏国,吴起带着五万“武卒”去迎战。齐国士兵一看对面的魏兵个个身材魁梧、装备精良,还没打就慌了。结果,五万魏兵把十万齐兵打得落花流水,还俘虏了齐国的大将。这一战,让魏国的“武卒”成了“战国第一强军”,周边的小国家一听“魏国武卒来了”,吓得赶紧派人来朝拜。
李悝的变法搞了十年,魏国彻底变了样:粮食堆得吃不完,士兵个个能打,官员不敢贪腐,老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韩、赵两国都得看魏国的脸色,连强大的齐国、楚国都不敢随便招惹魏国。魏斯看着蒸蒸日上的国家,笑着对李悝说:“先生,你让魏国变强了,我得好好谢谢你!”李悝却摇摇头:“不是我厉害,是大王愿意信任我,愿意支持变法。没有大王,我啥也干不成。”
现在人常说“诚信是立身之本”,魏斯早就把这话刻进了DNA里。他这辈子干过最“小事”,却成了千古流传的“诚信典范”。
《史记·魏世家》里写得明明白白:“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翻译过来就是:有一天,魏斯跟“虞人”(管山林打猎的官员)约好,第二天早上一起去山里打猎。结果第二天早上,魏斯正跟大臣们在宫里喝酒,喝得正高兴呢,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还刮起了风,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魏斯放下酒杯,起身就要往外走。大臣们都懵了,赶紧拉住他:“大王,这么大的雨,山路又滑,打猎肯定搞不成了。您要是想去,等雨停了再去也不迟啊,何必冒这么大的险?”
魏斯摇摇头,笑着说:“你们不懂。我跟虞人约好了今天去打猎,他肯定一大早就去山里等着了。现在我喝酒高兴了,就不去了?那他要是在山里等我一天,淋着雨、冻着,得多失望?我是国君,更得说话算话,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我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要是国君都不守信,那老百姓还会守信吗?国家还怎么管?”
说完,他穿上雨衣,带上几个侍从,冒着大雨就往山里走。到了约定的地方,果然看到虞人穿着蓑衣,手里拿着弓箭,站在树下等他,衣服都湿透了。虞人看到魏斯来了,又惊又喜,赶紧跪下:“大王,这么大的雨,您怎么还来了?”
魏斯赶紧把他扶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雨水:“是我不好,没考虑到天气,让你等这么久。今天雨太大,打猎搞不成了,我特地来跟你说一声,免得你再等下去。”
虞人当场就哭了——国君为了这么个“小事”,冒雨跑过来跟自己道歉,这要是传出去,谁还敢不跟国君一条心?后来这事传遍了魏国,老百姓都说:“咱们的国君连跟小官的约定都这么重视,肯定不会亏待咱们!”
还有一次,韩国派使者来魏国,说赵国欺负他们,抢了他们的城池,想让魏国出兵帮忙打赵国。魏斯听完文侯定魏:战国卷王的逆袭之路
韩国使者说得唾沫横飞,连带着比划手势,把赵国的“霸道”说得罄竹难书,最后还补了句:“只要大王肯出兵,打完赵国,咱们抢来的城池分魏国一半!”
换作别的诸侯,说不定早就被“一半城池”勾得心动了,可魏斯端着茶杯,慢悠悠喝了口,放下杯子才开口:“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但赵国跟魏国是‘兄弟之国’,当年咱们三家一起把晋国分了,才有今天的局面,我怎么能帮着外人打兄弟呢?这忙,我不能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国使者脸瞬间就黑了,撂下句“大王迟早会后悔”,气冲冲地走了。大臣们都急了,围着魏斯劝:“大王,韩国是咱们东边的屏障,要是得罪了他们,万一他们跟齐国联手,咱们东边就危险了!”
魏斯却摆了摆手:“放心,我心里有数。”
没出半个月,赵国的使者也来了,哭丧着脸说韩国欺负他们,占了他们的粮田,还杀了他们的百姓,求魏斯出兵打韩国,承诺的好处跟韩国差不多——打完分地。
魏斯还是那套话:“韩国是我的兄弟之国,我不能打它,这忙我帮不了。”赵国使者也气呼呼地走了,临走前还放了句狠话:“魏国迟早要被韩、赵两面夹击!”
这下大臣们更慌了,翟璜直接闯进宫,跟魏斯说:“大王,您这是把韩、赵都得罪了!现在两国都在招兵买马,万一他们真的联手打过来,咱们怎么办?”
魏斯却笑了,叫人拿来地图,指着韩、赵、魏三国的位置说:“你看,咱们三国在中原挤在一起,要是互相打,只会让齐国、楚国捡便宜。韩、赵现在来找我帮忙,其实是心里没底,怕自己打不过对方。我不帮任何一方,他们就会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也会明白,只有咱们三国联合,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果然,没过多久,韩、赵两国的国君就听说了魏斯的态度。韩国国君琢磨着:“魏文侯宁愿得罪我,也不打赵国,看来他是真把咱们当兄弟。”赵国国君也想:“魏文侯不帮韩国打我,还真够意思。”
没过多久,韩、赵两国的国君亲自带着礼物来魏国,跟魏斯结盟,约定“三国互不侵犯,一方有难,另外两方出兵帮忙”。这下,魏国不仅没被夹击,反而成了“三晋老大”,地位更稳了。后来有人问魏斯:“您当时就不怕韩、赵真的联手打过来吗?”魏斯笑着说:“我赌的是‘诚信’——我对他们讲诚信,他们也会对我讲诚信。要是连这点都不信,还怎么当国君?”
魏文侯手里有吴起这样的“战神”,有李悝这样的“改革能手”,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强,自然不能只守着原来的地盘——他要让魏国的旗帜,插在更多的土地上。
除了西边揍秦国、占河西,魏文侯还把目光投向了北边的中山国。这中山国是“白狄”建立的国家,虽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在中原待久了,也学会了种地、建城,还经常跟赵国抢地盘,是个“硬茬子”。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召来吴起,问他:“中山国老是跟赵国闹矛盾,还时不时抢咱们的粮食,我想把它打下来,你觉得行不行?”
吴起想都没想,说:“行!现在咱们有‘武卒’,装备好、战斗力强,中山国虽然能打,但他们的士兵没经过系统训练,只要咱们制定好战术,肯定能打赢!”
但魏文侯没让吴起去——他想让大儿子魏击去。大臣们都不解:“中山国不好打,让吴起去肯定能赢,让太子去,万一输了怎么办?”
魏文侯却说:“吴起能打仗,但太子需要历练。他以后要当国君,得知道怎么带兵、怎么治理地方,要是连中山国都打不下来,以后怎么守魏国的江山?”
他给了魏击三万“武卒”,还派了个叫乐羊的大将当副将——这乐羊也是个“狠人”,他的儿子在中山国当官,中山国国君为了逼他投降,把他儿子煮了,还送了碗肉羹给他,乐羊居然当着使者的面,把肉羹吃了,说“我只忠于魏文侯”。
魏击带着军队出发前,魏文侯跟他说:“到了中山,要是遇到不懂的事,就问乐羊;要是遇到老百姓的事,就问当地的贤士。记住,打仗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魏击记住了父亲的话,到了中山国,没急着攻城,反而先派人去打听中山国的情况——知道中山国的老百姓因为常年打仗,早就没了粮食,就先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知道中山国的官员贪污腐败,就把那些贪官抓起来,严加惩处。
老百姓一看魏军这么好,都不愿意帮中山国国君打仗了。等魏击攻城的时候,很多中山国的士兵直接投降,有的甚至反过来帮魏军开门。没用多久,中山国就被打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