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张献忠:米脂揭竿大明翻,功过难评千古谜!

可张献忠根本不在乎崇祯皇帝的愤怒,他率领西营,继续在南直隶一带攻城略地,抢了不少粮食和财物。他把抢来的粮食分给老百姓,把抢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西营的士气越来越高,兵力也发展到了十几万人。当时的明朝官员,提起张献忠就头疼,说他是“明末第一流寇”,比高迎祥还难对付。

公元1638年,明朝派洪承畴、孙传庭率领大军,对农民起义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高迎祥在潼关被俘,李自成的队伍也被打得只剩下十几个人,躲到了商洛山里。张献忠的西营虽然实力较强,但也面临着明军的重重包围,处境越来越艰难。

张献忠知道,硬拼肯定不行,只能想别的办法。他琢磨来琢磨去,决定“诈降”——表面上向明朝投降,暗地里保存实力,等时机成熟再重新举起反旗。他找到了明朝的将领熊文灿,给熊文灿送了很多金银财宝,还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熊文灿是个贪生怕死的主,见张献忠愿意投降,还送了这么多好处,就一口答应了,还向朝廷上奏,请求招安张献忠。

崇祯皇帝见张献忠愿意投降,非常高兴,觉得终于可以平定农民起义了,就下旨招安张献忠,封他为“副将”,让他率领西营驻扎在谷城(今湖北谷城)。张献忠表面上对明朝感恩戴德,暗地里却在谷城招兵买马,打造武器,还偷偷跟李自成联系,约定将来一起反明。

在谷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献忠过得非常滋润——他不用跟明军打仗,还能从朝廷那里领到军饷,西营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明朝的官员虽然知道张献忠在暗中搞小动作,但因为熊文灿的包庇,也不敢多说什么。可张献忠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决定重新举起反旗。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杀了明朝的知县,重新举起了反明的大旗。他率领西营,先后攻克了房县、保康等地,还杀了明朝的将领罗岱。崇祯皇帝得知张献忠叛逃,气得火冒三丈,下令把熊文灿革职查办,还任命杨嗣昌为督师,负责镇压张献忠。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的重臣,很有才能,他上任后,制定了“四正六隅”的围剿策略,调集了十几万明军,对张献忠的西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张献忠率领西营,在湖北、四川一带跟明军打了几仗,都没能摆脱明军的追击,兵力也损失了不少。

可张献忠是个“反明老油条”,他知道杨嗣昌的围剿策略虽然厉害,但明军的内部并不团结,很多将领都不愿意卖命。于是,他就采取了“拖字诀”——率领西营在四川、湖北一带四处游荡,跟明军打游击,把明军拖得精疲力尽。杨嗣昌率领明军追了张献忠几个月,连西营的影子都没见到,反而因为水土不服,军队里爆发了瘟疫,死伤惨重。

公元1641年,张献忠率领西营,突然回师湖北,攻克了襄阳。襄阳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而且还是襄王朱翊铭的封地。张献忠杀了襄王朱翊铭,还把襄阳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老百姓。杨嗣昌得知襄阳被攻克,襄王被杀,气得吐血而亡。(《明史·杨嗣昌传》)

襄阳之战后,张献忠的西营重新振作起来,兵力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率领西营,继续在中原一带纵横驰骋,明朝的军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崇祯皇帝看着张献忠越来越强,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在朝堂上唉声叹气。

公元1643年,张献忠率领西营,攻克了武昌。武昌是明朝的湖广省会,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张献忠在武昌自称“大西王”,设置了文武官员,还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当时的武昌老百姓,见张献忠当了大西王,还能给他们分粮食,都非常高兴,纷纷加入西营。

可张献忠觉得武昌不是长久之地,他想找一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经过一番考察,他把目标放在了四川。四川地势险要,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物产丰富,而且明朝的统治在这里比较薄弱,很适合建立根据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领西营,从武昌出发,向四川进军。四川的明朝官员,得知张献忠要来,都吓得魂飞魄散,有的弃城而逃,有的开城投降。张献忠率领西营,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重庆、成都等地。

攻克成都后,张献忠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大西”政权,改元“大顺”。他封自己的妻子刘氏为皇后,儿子张可望为世子,还设置了内阁、六部等官职,制定了法律,征收赋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张献忠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安抚百姓: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四川的老百姓,还减免了四川的赋税,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