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4年,尚可喜率领自己的部众,向皇太极投降。皇太极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尚可喜,还封他为“总兵官”,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旧部。尚可喜感激涕零,当场表示:“我愿意为大汗(皇太极)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尚可喜的投降,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明朝的官员骂他“叛徒”“汉奸”,说他忘恩负义;甚至连他的一些旧部,也觉得他不该背叛明朝。尚可喜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得太险,一旦清朝最后没能统一天下,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投降清朝后,尚可喜成了皇太极的“得力干将”。他熟悉辽东的地形和明军的战术,每次打仗都能给皇太极提出有用的建议。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封尚可喜为“智顺王”,让他跟随清军攻打朝鲜和明朝。尚可喜也没辜负皇太极的信任,在攻打朝鲜的战斗中,他率领军队率先攻破朝鲜的都城汉城,俘虏了朝鲜的国王李倧;在攻打明朝的战斗中,他又多次立下战功,先后攻克了锦州、松山等重要城池。
《清史稿·尚可喜传》里记载:“可喜骁勇善战,所至有功,太宗甚倚之。”意思是说,尚可喜勇猛善战,打了很多胜仗,皇太极非常倚重他。可尚可喜的战功,是用明朝士兵的鲜血换来的,这也让他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说他是“识时务的俊杰”,在乱世里选择了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清朝;也有人说他是“卖国求荣的汉奸”,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尚可喜自己也知道,无论他立多少功,都洗不掉“叛徒”的标签。所以他只能更加卖力地为清朝打仗,希望能用战功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尚可喜趁机向多尔衮建议,率领清军入关,夺取天下。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率领清军入关,很快就打败了大顺军,占领了北京。
小主,
清军入关后,尚可喜又率领军队南下,攻打南明政权和农民起义军。他先后攻克了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为清朝统一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1650年,尚可喜率领清军攻打广州,南明的守军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了十个多月,最后尚可喜用大炮轰开了广州的城门,才占领了广州。
占领广州后,尚可喜为了震慑南明的残余势力,下令屠城。这场屠城持续了十二天,广州城里的百姓死伤惨重,尸体堆积如山。《广州城坊志》里记载:“城破后,清军屠城十日,死者数十万,广州为之空。”这场屠城,成了尚可喜一生最大的污点,也让他彻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公元1653年,顺治皇帝为了表彰尚可喜的功劳,封他为“平南王”,让他镇守广东。尚可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方诸侯,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军队。他在广州建造了豪华的王府,娶了多个妻妾,还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了自己的爵位,一家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可权力越大,危机也越大。尚可喜镇守广东期间,虽然为清朝稳定了南方的局势,但也逐渐引起了清朝朝廷的猜忌。清朝的官员觉得尚可喜手握重兵,盘踞广东,早晚都会成为清朝的威胁,纷纷向顺治皇帝建议,削夺尚可喜的兵权。尚可喜也察觉到了朝廷的猜忌,他知道自己一旦失去兵权,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他只能更加小心谨慎,一方面不断向朝廷表忠心,另一方面又在广东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招募士兵,囤积粮草,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