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天王洪秀全:书生金田惊清室,内讧血污终殒命!

花县书生志未酬,敢凭教义撼神州。

金田举事惊清室,天京建国覆红楼。

内讧血污权欲路,外侵火焚霸业秋。

一代枭雄终殒命,只留功过任人愁。

公元1814年,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官禄布村的客家农舍里,茅草屋顶漏着雨,泥土地面结着冰。洪父洪镜扬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看着接生婆怀里皱巴巴的婴儿,牙一咬把仅有的半块红薯塞进嘴里——得留点力气给娃取个好名。“就叫‘秀全’!”他抹了把冻出来的鼻涕,“‘秀’是秀才的秀,‘全’是文武双全的全,咱老洪家这辈子,就盼着出个能靠读书翻身的!”

可洪镜扬没料到,这个被寄予“科举梦”的娃,后来会把四书五经扔在地上踩,捧着本洋人的小册子喊“上帝是我爹”;更没料到,他会领着一群“红巾军”,把大清朝的半壁江山搅得稀烂,最后却在天京的王府里,连口热饭都没吃上就咽了气,成了晚清史上最具争议的“造反派头头”。

洪秀全的童年,前半段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剧本。7岁进私塾,别的娃还在为背《三字经》哭鼻子,他已经能把《论语》倒背如流;先生出题考作文,他写的《原道救世歌》初稿(那时候还叫《神童诗》),连村里的老秀才都点头称赞:“这娃,将来中个举人跟玩似的!”

可命运偏要跟他开“连环玩笑”。15岁第一次考秀才,他揣着先生给的“必中”字条进考场,结果榜单贴出来,从榜首看到榜尾,眼睛都瞪酸了也没找着“洪秀全”三个字——落榜了。洪父安慰他:“没事,下次再来!”可这“下次”,一等就是8年。23岁第二次赴考,他特意提前三个月住进县城客栈,每天挑灯夜读,连客栈老板都夸他“用功”,结果还是落榜;25岁第三次考,他带着全村人的期望去,考完觉得“稳了”,还跟同乡说“等我中了,请你们吃红烧肉”,可放榜那天,他又一次成了“陪跑选手”。

这次落榜,直接把洪秀全“干破防”了。他走出考场,看着街上骑着高头大马的秀才,再想想自己考了10年连个秀才都没中,一口气没上来,当场晕了过去。同乡把他抬回家,他躺在床上胡言乱语,一会儿喊“我是天子”,一会儿骂“科举是狗屁”,还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搬下来,“哐当”一声砸在地上:“什么孔孟之道,都是骗人的!”(《太平天国起义记》)

病好后,洪秀全像变了个人。他翻出几年前在广州街头,一个洋传教士塞给他的《劝世良言》——这书其实就是基督教入门读物,讲的是“上帝创造世界”“人人平等”,可洪秀全没读过圣经,凭着自己的理解开始“魔改”:他说自己病中做了个梦,梦里上帝跟他说“你是我二儿子,耶稣是你哥,我派你下凡斩妖除魔”;他说清廷是“阎罗妖”,地主是“小妖”,只有跟着他“拜上帝”,才能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天国。

他先拉着发小冯云山“入伙”。冯云山是个老实人,本来在私塾当先生,被洪秀全说得心动,也砸了孔子牌位,跟着他一起“传教”;接着又说服族弟洪仁玕,三人在村里的大榕树下,对着苍天磕头发誓:“同心协力,推翻满清,建立天国!”可村里人都觉得他们“疯了”,有老人劝洪秀全:“娃,别瞎折腾了,好好种地不好吗?”洪秀全却梗着脖子说:“种地能吃饱饭吗?能让咱们不被地主欺负吗?只有推翻清廷,咱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花县没人信,洪秀全就带着冯云山去广西。为啥去广西?因为当时的广西,是清廷的“盲区”——山多地少,土地都被地主霸占,老百姓要么当佃农,要么当流民;官府还搞“民族歧视”,汉人欺负客家人,客家人又跟壮人闹矛盾,到处都是火药桶,就差个“火星”点燃。

洪秀全和冯云山先到桂平紫荆山。这里住着很多客家流民,洪秀全每天拿着《劝世良言》,在山脚下的茶馆里“开讲”:“兄弟们,你们为啥穷?因为清廷是阎罗妖,把咱们的钱都抢走了!跟着我拜上帝,将来天国里,有田一起种,有饭一起吃,谁也不用欺负谁!”一开始没人理他,可架不住他能说——他把“上帝”说成“咱老百姓的靠山”,把“天国”说成“不用交租的好地方”,渐渐就有流民被吸引过来。

冯云山比洪秀全更“接地气”。他会种地,就帮流民开荒;他会看病,就用草药给流民治病,还不收钱。有次一个流民的孩子得了急病,冯云山背着孩子跑了几十里山路找郎中,把孩子救了回来。流民们都觉得“冯先生是好人”,跟着他“拜上帝”的人越来越多。短短两年,拜上帝教的教众就发展到了几千人,连当地的地主韦昌辉、矿工杨秀清、烧炭工萧朝贵都加入了——韦昌辉有钱,捐钱给教众买粮食;杨秀清会组织,把教众分成“男营”“女营”,管理得井井有条;萧朝贵勇猛,能打退来骚扰的地主家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真正让拜上帝教“火起来”的,还是清廷的“神操作”。1847年,桂平知县听说有“邪教”在紫荆山活动,就派人去抓冯云山,理由是“蛊惑民心,图谋不轨”。冯云山被抓,教众们慌了神,洪秀全急得团团转——他想去县衙打官司,可连门都进不去;想花钱赎人,可教众都是穷人,凑不出钱。

就在这时候,杨秀清站了出来。他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过了一会儿又站起来,声音变得又粗又沉:“我是天父!冯云山是我派来的使者,你们快想办法救他!”教众们以为“天父真的下凡了”,纷纷跪下磕头。杨秀清就借着“天父”的名义,让教众们“捐钱救驾”——有的卖了耕牛,有的当了首饰,硬是凑了一笔钱,通过关系把冯云山救了出来。

经此一事,拜上帝教的威望更高了——教众们觉得“拜上帝真的有用,天父会保佑咱们”;而洪秀全也明白,靠“讲道理”没用,只有把教众团结起来,手里有力量,才能跟清廷对抗。1850年,清廷又搞“摊派”,向广西百姓征收“剿匪捐”,说是要镇压天地会,其实都进了贪官的腰包。紫荆山的教众们交不出钱,有的被抓去坐牢,有的被打得半死。教众们找到洪秀全,说:“洪先生,咱们反了吧!反正也是死,不如跟清廷拼了!”

洪秀全见时机成熟,在1851年1月11日——也就是他38岁生日那天,在金田村宣布起义。他头戴红巾,身穿黄袍,站在土台上对教众们说:“今天,咱们就是太平军!咱们要杀尽阎罗妖,建立天国,让兄弟们都过上好日子!”教众们高呼“杀妖!杀妖!”,声音震得山谷都在响。

起义军刚成立,清廷就派了广西提督向荣率军来镇压。向荣觉得“一群乡巴佬,不堪一击”,可太平军都是穷苦人,为了活命拼命,再加上杨秀清、萧朝贵会打仗,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军的士兵大多是“混吃等死的老兵油子”,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队伍,刚交火就扔下武器跑路了。金田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气得拍桌子:“一群草寇,也敢造反?赶紧派兵去剿!”可清廷的八旗兵早就没了当年的战斗力,绿营兵更是不堪一击,太平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克永安、桂林、长沙,队伍从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清史稿·洪秀全传》里记载:“秀全自金田起,仅两岁余,遂陷金陵,据为伪都,天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