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们这才明白,自己被周幽王耍了。他们又气又无奈,有的诸侯气得直接骂娘,有的只能摇摇头,带着军队回去了。路上,有个诸侯说:“这天子也太不靠谱了,烽火台是能随便开玩笑的吗?下次再点燃烽火,我绝对不来了!”
可周幽王根本没把诸侯们的不满放在眼里。他见褒姒笑了,就像得了“免死金牌”一样,后来又陆续点燃了好几次烽火。一开始,还有些诸侯半信半疑地来看看,后来次数多了,诸侯们干脆不管了——反正来了也是被耍,还不如在家歇着。
就在周幽王沉迷于“逗褒姒笑”的时候,宫里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周幽王因为太宠褒姒,竟然想废掉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他还找了个借口,把申后打入冷宫,让褒姒当了王后。
太子宜臼知道后,吓得连夜逃出镐京,跑到了外公申国国君那里。申国国君一看自己的女儿被欺负,外孙被废,气得火冒三丈。他觉得周幽王这么胡作非为,迟早会把周朝搞垮,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申国国君联合了缯国和西边的犬戎,组成了一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镐京进发。犬戎本来就经常骚扰周朝的边境,这次有申国带头,更是来了精神,一路上烧杀抢掠,很快就打到了镐京城下。
周幽王看到犬戎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他赶紧让人去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来救驾。可这次,不管烽火怎么烧,诸侯们都没来——他们以为周幽王又在耍花样,想逗褒姒笑,谁都不愿意再上当了。
《史记·周本纪》里记载:“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意思就是“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却没有一个诸侯带兵来”。这下,周幽王彻底慌了,他带着褒姒和伯服,想从后门逃跑,结果刚跑到骊山脚下,就被犬戎的士兵追上了。
犬戎士兵杀了周幽王和伯服,还把褒姒掳走了。镐京也被犬戎洗劫一空,宫殿被烧,老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繁华的周朝国都,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
后来,诸侯们才知道这次是真的出事了,赶紧带着军队来救镐京。可等他们赶到的时候,犬戎已经带着抢来的财物和褒姒跑了。诸侯们看着被烧毁的宫殿和周幽王的尸体,只能叹气。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立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平王觉得镐京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被犬戎再来袭击,就决定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这时候起,周朝分成了两段——迁都前叫“西周”,迁都后叫“东周”。而东周的周天子,再也没有西周那么大的权力了,诸侯们开始互相争霸,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犬戎之乱后,褒姒就从历史记载里消失了。有人说她被犬戎杀了,有人说她被卖到了西域,还有人说她趁乱逃跑了,隐姓埋名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不管她的结局如何,她都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背锅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她的“一笑”,导致了周朝的灭亡。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史书,就会发现,褒姒其实挺冤的。首先,“烽火戏诸侯”这事儿,虽然《史记》里写得有模有样,但很多历史学家都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烽火台,主要是用来传递边境军情的,范围有限,根本不可能让所有诸侯都看到。而且,诸侯们离镐京的距离不一样,有的远有的近,不可能同时赶到骊山脚下。所以,“烽火戏诸侯”很可能是后人编的故事,目的是把周朝灭亡的责任推到褒姒身上。
其次,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褒姒,是因为周幽王自己太昏庸。周幽王在位期间,不仅浪费国库,还重用虢石父这样的奸臣,疏远郑伯友这样的忠臣。他废掉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更是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导致宫廷内部矛盾激化。再加上当时的周朝已经走下坡路了,诸侯们早就不服周天子的管辖,犬戎又经常来骚扰,就算没有褒姒,周朝也迟早会出问题。
就像《诗经·小雅·正月》里说的:“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句话看起来是在骂褒姒,但实际上是在讽刺周幽王——如果周幽王是个贤明的君主,怎么会因为一个女人而亡国呢?
还有,褒姒在宫里的表现,其实挺“佛系”的。她从来没有主动争过宠,也没有干预过朝政。周幽王要废掉申后和太子,她也没有出面反对或支持。她不笑,可能是因为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