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滔滔垂帘听政期间,北宋与西夏的关系也是她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王安石变法期间,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然而,高滔滔执政后,却主张与西夏和谈,归还这些土地。
元佑元年(1086年)六月,西夏派讹啰聿来朝,求取兰州、米脂等五个地区。司马光认为,如果不答应西夏的要求,西夏可能会再次发动战争,“小则上书悖慢,大则攻陷新城”,同时他指出这些地区是“无用之地”,不宜耗费过多兵力去防守,因此只能“不得已而与之”。当时,很多大臣都对司马光的建议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些土地是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轻易归还实在可惜。
但高滔滔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她深知,长期的战争只会让百姓受苦,国家的财力也会受到极大的消耗。只有通过和谈,才能换取边境的安宁,让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
元佑二年(1087年)正月,高滔滔遣使册封乾顺为西夏国主。直到元佑四年(1089年)二月,西夏才遣使谢册封。同年六月,西夏归还了一些在永乐城俘虏的宋朝百姓,高滔滔便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4个地区赠予西夏。虽然双方在边界划定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通过这次和谈,北宋与西夏之间暂时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在高滔滔的努力下,北宋的边境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百姓们也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和生活。然而,朝廷内部的斗争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随着哲宗年龄的增长,他对朝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高滔滔却一直大权在握,对哲宗的管束也十分严格,这让哲宗心中渐渐产生了不满。
高滔滔在垂帘听政期间,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哲宗虽然贵为皇帝,但很多时候都只能听从高滔滔的安排,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有一次,哲宗想要提拔一位自己信任的官员,却遭到了高滔滔的反对。高滔滔认为,这位官员资历尚浅,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哲宗虽然心中不悦,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不仅如此,高滔滔还有意贬抑哲宗的生母朱太妃。在宫中的礼仪和待遇上,朱太妃都无法与高滔滔相提并论,这让哲宗对高滔滔更加不满。他觉得,高滔滔不仅剥夺了他的权力,还不尊重他的母亲,心中的怨恨也日益加深。
而此时的朝廷,新旧两党之间的斗争也愈发激烈。旧党在高滔滔的支持下,对新党进行了残酷的打压,许多新党官员被罢官、流放。新党成员对高滔滔和旧党恨之入骨,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想要重新夺回权力。
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北宋王朝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高滔滔虽然一心想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哲宗之间的矛盾以及朝廷内部的党争,已经为北宋王朝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元佑八年(1093年)秋,高滔滔病重,她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心中却依然牵挂着国家和朝廷。她召来大臣吕防、范纯仁等人,对他们说:“我死以后,皇上(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她虽然知道哲宗对自己心怀不满,但还是希望能够为这些大臣们安排好退路。
几天后,高滔滔病死于汴京,终年62岁。她的去世,让朝野上下一片哀痛。百姓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贤德的太后而感到惋惜,大臣们也为国家失去了一位主心骨而悲痛不已。
高滔滔死后,谥号为宣仁圣烈皇后。她一生历经四朝,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再到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她始终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然而,她在废除新法和处理与哲宗的关系上,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她过于保守,否定了神宗变法的积极意义;也有人认为她对哲宗的管束过于严格,导致了祖孙之间的矛盾,为北宋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