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孙晓芸忍不住低声欢呼起来。
陈世根接过那张还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仔细端详着。纸张粗糙,甚至有些泛黄,排版也略显朴拙,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凝聚着独立团自己的气息和脉搏。他仿佛能听到战士们争相传阅、识字的人大声念诵的场景。
“好!很好!”傅水恒也接过一张,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灿烂笑容,“这就是我们独立团的声音!老陈,通知各营连,派人来领取,务必尽快发到每个班排!”
创刊号印了三百份,几乎覆盖到了独立团的每一个基层单位。当这些报纸被通讯员们像宝贝一样揣在怀里,送往各营连时,一场无声的文化春雨,开始悄然洒向独立团的每一个角落。
第五章:荣誉的象征
《曙光报》下发后引起的反响,甚至超出了陈世根和傅水恒的预期。
最开始,是识字班的变化。以前战士们上文化课,虽然不敢缺席,但总有些人心不在焉,觉得枯燥。可现在,教材就是报纸上的《战士识字歌》,学会了的字,立刻就能在报纸上找到、认出,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战士们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休息时间,常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战士围在一起,识字多的念报纸,不识字的认真听,还不时提问、讨论。
“快看快板里写的‘神枪手’,是不是咱们连的王铁柱?”
“这伏击战打得太解气了!下次咱们也得多缴获几支‘三八大盖’!”
“这民歌好听,教教俺怎么唱!”
报纸上的内容,迅速成为全团热议的话题。更让陈世根感到欣慰的是,战士们对“上报纸”这件事,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感。
二营那个在伏击战中一人打死三个鬼子、缴获一挺机枪的战士王铁柱,因为那篇快板,一下子成了全团的名人。走到哪儿,都有战友跟他打招呼,开玩笑让他“介绍经验”。王铁柱自己更是把那张刊登了他事迹的报纸仔细叠好,珍藏在贴身的衣袋里,训练打仗更加拼命了。
辎重队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老兵,因为在一次运输任务中,冒着大雨保护物资不受潮,事迹被孙晓芸采访后写成一篇小通讯,登在了第二期《曙光报》上。发报那天,这位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反复摩挲着报纸上自己的名字,逢人就说:“俺这点小事,组织上都记着呢,还上了报!”
这种“以登上军报为荣”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战士。遵守纪律的更多了,训练更加刻苦了,战斗中更加勇敢了,好人好事也层出不穷。因为大家都隐隐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好事,立的每一份功劳,都可能被那支无形的“笔”记录下来,呈现在全团同志面前。
各营连的干部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以前需要反复强调的纪律、作风问题,现在往往通过报纸上的一篇表扬或批评,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一营长老胡再次见到陈世根时,态度已然大变,咧着嘴笑道:“参谋长,这《曙光报》真神了!比俺开十次动员会都管用!现在战士们嗷嗷叫,都憋着劲想上报纸呢!以后有啥需要俺老胡配合的,尽管开口!”
陈世根听着,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份小小的报纸,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宣传品,它成了凝聚全团精神的粘合剂,成了激励士气的冲锋号,成了衡量荣誉的一把标尺。
第六章:润物无声
《曙光报》步入正轨后,陈世根去编辑部的次数不再那么频繁,但他始终关注着报纸的每一步发展。他定期听取王树声和孙晓芸的汇报,对重要稿件依旧亲自把关,也会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发现,报纸的内容在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常规的战斗报道、学习辅导,开始出现了一些战士自己写的思想汇报、训练体会,虽然文笔稚嫩,但感情真挚。还有了对不良现象的温和批评,对技术革新的探讨交流。甚至,在副刊上,开始出现战士们创作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诗歌和小故事。
“参谋长,您看这首小诗,”孙晓芸兴奋地拿着一份稿件给陈世根看,是警卫连一个战士写的,“《月下哨兵》:‘星星眨眼睛,月儿挂山顶。我持枪站岗,保卫咱根据地。不怕冷风吹,心中暖融融。’虽然简单,但很有味道呢!”
陈世根接过看着,嘴角泛起笑意。文化的力量,正在像涓涓细流,浸润着战士们的心田,让他们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的向往。
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曙光报》的影响开始超越独立团本身。有一次,兄弟部队的一位政委来独立团交流,偶然看到了《曙光报》,翻阅之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临走时硬是讨要了几份过去的合订本,说要带回去学习参考。
“老傅,老陈,你们独立团不简单啊!这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内容扎实,形式活泼,可比我们那儿干巴巴的学习文件强多了!”那位政委由衷地说。
傅水恒和陈世根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自豪。他们知道,独立团找到了一把开启战士心智、凝聚部队灵魂的金钥匙。
夜深人静时,陈世根常常会拿起最新一期的《曙光报》,就着油灯细细阅读。那些粗糙纸张上的文字,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战士们专注听讲的眼神、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呐喊。他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不可阻挡的力量,正在独立团内部生长、壮大。
这力量,源于知识的启蒙,源于精神的认同,源于荣誉的激励。它不像一次具体的战斗胜利那样立竿见影,但它更持久,更深厚,是支撑一支部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根基。
窗外,太行山巍然屹立,星光点点。陈世根放下报纸,吹熄了油灯。黑暗中,他的目光依然明亮。他知道,曙光,不仅印在报纸上,更照亮在每一个独立团战士的心里,照亮在这片饱经磨难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而这文化与精神的播种事业,还仅仅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