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卷终前奏:厉兵秣马向黎明。

挫折和混乱是难免的。有一次演练步炮协同,由于观测员位置计算错误,一发训练弹(用石头代替)差点砸到正在运动的步兵小组头上,惊出我们一身冷汗。还有一次演练“三三制”进攻,一个小组冲得太猛,脱离了侧翼掩护,被“敌军”预设的火力点“全歼”。

但我们没有气馁。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组织复盘,推演检讨,修改细则,再练!慢慢地,生疏变得熟练,混乱变得有序。我看到战士们开始懂得利用眼神和手势进行无声的交流,看到班长们能更从容地指挥小组交替前进,看到迫击炮排的排长能拿着地图和观测员快速计算射击诸元。

一种新的、更加坚韧和高效的战斗力,正在这支队伍里悄然孕育。

二、锻骨:装备升级与后勤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军事整训的同时,装备的更新换代和后勤体系的强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我们的“宝贝疙瘩”——深山里的兵工厂,进入了超负荷运转状态。李铁柱厂长几乎住在了车间,眼窝深陷,嗓子沙哑,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参谋长!您看!”他献宝似的指着生产线,“按照旅长的要求,咱们改进了60迫击炮的炮架和座钣,更轻便,更适合步兵伴随作战。82迫的炮弹,我们试验了新的装药,射程和威力都有提升!”

最让我惊喜的,是兵工厂根据我们提供的战术需求,成功试制了几样新装备。

一是“飞雷炮”,或者按旅长的叫法,“没良心炮”。用粗大的汽油桶做发射管,内置巨大的炸药包,利用抛射原理攻击敌军土木工事或密集队形。虽然射程近、精度差,但那股毁天灭地的声势和面杀伤效果,在攻坚时绝对能起到奇效。

二是大量生产的定向地雷和跳雷。这些玩意布置在防御阵地前或撤退路上,能给追兵带来惨重伤亡。

三是开始小批量试制一种结构更简单的冲锋枪,使用缴获的鬼子手枪弹,虽然射程和精度无法与步枪相比,但近距离火力凶猛,非常适合突击队使用。

旅长看着这些新式武器,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我知道,他在权衡是否动用系统积分来获取更先进的技术或关键原材料。但他最终还是克制住了。“系统是底牌,也是依赖症。我们要尽可能依靠自己,依靠根据地的工业能力。只有这样,打出去的拳头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除了武器,后勤保障更是生命线。傅必元政委亲自抓这项工作。他动员了根据地的妇救会、儿童团,组织起了庞大的支前队伍。粮食、被服、药品、弹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储备和运输体系。

我们在几个核心地道枢纽里,建立了秘密仓库,囤积了足够全旅消耗三个月以上的粮食和弹药。组建了以骡马和大车为主的运输队,并规划了多条隐蔽的补给线路。甚至还在旅部医院下面,扩建了一个能容纳百名伤员的地下医疗所,储备了从系统兑换以及通过地下渠道购买来的珍贵药品。

“同志们,我们要准备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而是一个战略阶段的持续作战能力!”政委在后勤保障会议上反复强调,“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我们的后勤线,就是他们的生命线,绝不能断!”

小主,

三、凝心:政治动员与士气鼓舞

军事和物资的准备是硬实力,而思想和士气的准备,则是软实力,同样至关重要。

各连队的指导员变得异常忙碌。他们利用战斗间隙、训练休息时间,组织战士们学习时局,分析抗战前景,讲述全国各战场的胜利消息。 “德国法西斯快完蛋了,小日本的日子也长不了!”这样的信念,如同春风般吹遍军营,驱散了长期战争带来的疲惫和迷茫。

诉苦运动也被更深入地开展起来。让那些被鬼子害得家破人亡的战士上台,讲述自己的血泪史。仇恨的火焰被重新点燃,但这一次,是被引导向明确的目标和必胜的信念——只有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才能告慰死难的亲人,才能保卫来之不易的家园。

旅部宣传队的队员们,则用他们特有的方式鼓舞着士气。他们编写了新的快板、歌曲和小话剧。《反攻的号角》、《向着平州前进》、《我们是钢铁的独立旅》……这些充满战斗激情的文艺作品,在部队中广为流传。训练场上,休息时分,常常能听到战士们扯着嗓子高唱:

“红旗飘,军号响!独立旅的兄弟斗志昂!磨快刀,擦亮枪,要把那鬼子消灭光!……”

一种昂扬的、乐观的、同时又充满杀气的氛围,在部队中弥漫。战士们眼睛里有了光,那是一种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四、砺刃:实战检验与沙盘推演

光在自家院子里练还不够,真正的刀刃需要在实战中开锋。旅部有意识地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出击,主要目标是拔除根据地周边的一些日伪军小型据点,或是伏击其运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