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我加重了语气,“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攻势。这是总部特别强调,也是政委您的强项。”
傅必元政委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没错,军事是硬刀子,政治是软刀子,有时候软刀子更伤人。世根,你考虑如何开展?”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首先,是‘声音’的攻势。我们已经领到了一批大功率扩音器,立即组织宣传队在选定阵地前开设广播站。挑选那些口齿清晰、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教员、解放战士(特别是原傅部官兵),昼夜不停地向城内广播。内容嘛:一是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布告》,阐明我党我军政策,保障全体人民生命财产,保护工商业,保护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善待放下武器的敌军官兵;二是播送东北、淮海等战场的胜利消息,让城内守军知道蒋家王朝大势已去;三是播放家乡小调、戏曲,尤其是河北梆子、评剧,勾起守军思乡之情,瓦解其斗志。晚上,还可以用迫击炮向城内发射宣传弹,撒传单。”
傅师长咧嘴一笑:“这法子好!让傅作义的兵晚上睡不着觉,听着咱们的‘夜半歌声’,想想老家,想想老婆孩子,看他们还打不打得起精神。”
傅政委补充道:“还要加上对傅作义将军本人的喊话,晓以大义,指明出路。北平是文化古都,绝不能毁于战火,他傅宜生(傅作义字)也是中国人,应当为保全民族精华做出明智选择。”
小主,
“政委说得对。”我表示赞同,“其次,是‘人情’的攻势。利用我们包围圈紧邻城郊的便利,组织当地百姓,特别是那些城内守军官兵的亲属,到阵前喊话。儿子叫爹,妻子唤夫,这种亲情的力量,比我们的子弹和口号更直接、更有效。各团要立即着手调查登记,联系地方党组织,尽快组织起来。”
“第三,是‘心理’的攻势。”我压低了些声音,“根据情报和师首长指示,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一项更隐秘的工作——利用旧关系,秘密接触傅作义内部。这项工作由师敌工科和侦察营精选的人员负责,高度保密。目标是傅部内部一些摇摆不定、对现实不满的中高级军官,或者能与傅作义身边人搭上线的社会关系。我们要传递一个明确信息:和平解决,前途光明;负隅顽抗,死路一条。这也是为下一阶段可能的工作做铺垫。” 我隐晦地提到了与下一章“北平城内的密使”相关的行动。
傅师长和傅政委对视一眼,神色凝重。傅师长沉声道:“这项工作要极其谨慎,人选要绝对可靠,计划要周密。世根,你亲自抓一下,有进展直接向我和政委汇报。”
“明白。”我郑重领命。“最后,是‘物资’的封锁与管控。严格切断北平城对外的一切物资通道,特别是粮食、燃料、药品。同时,在个别可控地点,可以适当留出一些‘缝隙’,允许极少量商贩或百姓出入,一方面可以收集城内情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城内的困难情况更快地反馈出来,加剧其内部恐慌和矛盾。”
傅政委总结道:“好!世根这个方案考虑得很周全,军事、政治、经济、心理,多管齐下。我们就按这个思路,立刻部署下去。要让傅作义和他那几十万军队,在我们这铁桶般的包围和无处不在的攻心下,度日如年,最终走向我们为他们指明的唯一生路!”
命令迅速下达。独立师这台刚刚经历高速机动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不过这一次,它展现出的不是摧枯拉朽的突击力量,而是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围困艺术。
接下来的日子里,城西和西南郊外,呈现出一幅奇特的战争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