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上交“特殊装备”备。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绝密会议,他交出了“未来”

北京来的专家盯着图纸浑身颤抖:

“这、这是领先二十年的复合材料技术!”

傅水恒平静地指着另外几个箱子:

“还有单兵防护装备、新型火炮设计图...”

当被问起技术来源时,他望向窗外:

“是一个...再也不会醒来的人给的。”

深夜系统突然弹出:

【警告!科技树解锁将引发历史链式反应】

【3年内境外势力渗透风险增加300%】

---

傅水恒离开后的营地,仿佛被抽走了某种无形的魂魄。尽管筑路的号子依旧在山谷间回响,武工队的身影依旧穿梭在村寨,但那种由他带来的、混合着悍勇与粗粝的独特气息,却随着他那决然远去的背影,消散在黔北湿重的空气里。一种空落落的寂静,笼罩在指挥部,尤其是那间曾经属于他的、如今已搬空的木板房周围。

陈世根接替了部队的全面指挥工作,肩上的担子陡然沉重。剿匪的扫尾,公路的攻坚,地方政权的巩固,千头万绪,都需要他一一梳理,做出决策。白天,他奔波于各个工地和村寨,处理着仿佛永远也处理不完的事务;夜晚,他则伏在灯下,研究地图,批阅文件,与傅必元政委商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然而,在他的心底深处,那场最后的点验,以及系统那血红色的预警,如同两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入,无法拔除。73.4%的伤亡率,“红石谷”,炮兵连那些年轻而鲜活的面孔……还有那个需要3000积分才能兑换的“单兵基础防护装备技术”。这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和一个技术名称,而是沉甸甸的人命,是可能发生在不久将来的、无法回避的悲剧。

他反复查看着系统界面。积分余额:2520点。距离兑换防护技术,还差480点。这480点,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尝试着接取一些系统随机发布的、奖励微薄的小任务,比如“优化某段路基排水方案”、“协助解决某村寨饮水困难”等,但获得的积分寥寥无几,杯水车薪。

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预警变成现实?

这个念头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内心。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和获取技术的渠道,却似乎被无形的规则束缚住了手脚。将系统技术直接拿出来,风险巨大,老鹰洞的“喀秋莎”已经引起了高层质询,若非战事紧急、战果辉煌,加上傅必元某种程度上默许了他的“特殊渠道”说法,后果不堪设想。如今,在相对平稳的建设时期,再拿出超越认知的军事技术,无疑是在走钢丝。

可是,那些战士们的生命……

就在这种焦灼与矛盾的煎熬中,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一封来自更高层级、标注着“绝密·特急”的电报,被机要参谋神色凝重地送到了他的手中。一同送达的,还有一份需要他亲自签收的、由傅水恒离队前密封好的牛皮纸文件袋。

电报的内容言简意赅,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据悉你部在剿匪及建设过程中,偶获部分具有特殊价值之技术资料及实物样本。兹令你部主要负责人,即二七四团参谋长陈世根同志,携上述全部资料及样本,即刻动身,赴京述职。行程及接待已做安排,务必确保绝对安全与保密。此令。”

陈世根拿着电报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来了。他早有预感,老鹰洞那场无法解释的“炮火”,以及他后来拿出的“土法水泥”和爆破技术,不可能不引起上面的注意。只是没想到,会是以这样一种直接、且级别如此之高的方式。

他的目光落在那个由傅水恒密封的文件袋上。火漆完好。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傅水恒亲笔写的一封信,以及……几张绘制在粗糙纸张上的、线条却异常精准复杂的结构草图。

信的内容很简短,是傅水恒那特有的、直来直去的风格:

“世根同志:见字如面。我知你心中藏有秘密,亦有常人不及之能。老鹰洞之事,我替你挡了一时,但终非长久之计。此去京城,乃必经之路。我离队前,凭记忆绘制了几份图纸,一为你在修筑公路时所提及‘水泥立窑’及‘爆破安全装药’之改进构想,二为……我臆想中之‘单兵护甲’与‘火炮增程’粗略示意。皆言明为我个人基于实战经验之猜想,与你无关。你此去,可将你掌握之真正技术,择其利国利军者,借机上报。记住,此身已许国,但求问心无愧。前路漫漫,各自珍重。傅水恒,匆笔。”

陈世根逐字逐句地读完,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傅水恒,这位看似粗豪的老首长,在最后时刻,竟然用这种方式,为他铺路,为他承担,为他留下了转圜的余地!那几张所谓的“臆想草图”,虽然粗糙,却巧妙地为他可能拿出的技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出处和铺垫!他将所有的风险揽到了自己身上,只留下一个“基于实战经验的猜想”的名头。

小主,

“此身已许国,但求问心无愧……”

傅水恒的临别赠言,如同洪钟大吕,在他心中震响。一直以来的犹豫、彷徨、对自身安危的顾虑,在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面前,显得那么渺小。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是夜,指挥部灯火通明,却又戒备森严。陈世根以研究重要技术问题为由,屏退了左右,只留下绝对信任的警卫人员在远处警戒。他反锁房门,沟通了脑海中的系统。

是时候,做出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