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瑁的覆灭,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席卷了整个襄阳,其影响迅速向荆北三郡扩散。陈暮以雷霆手段,在曹操大军抵达前夜,悍然铲除了这颗盘踞荆襄数十年的毒瘤,其果决与狠辣,让所有观望者为之胆寒。
郡守府发出的安民告示与蔡瑁罪状檄文,很快贴满了襄阳大街小巷以及各县城门。私通外敌、蓄养死士、私藏军械、图谋不轨……一条条罪状清晰罗列,虽未附上全部证据细节,但“人赃并获”四字已足够震慑人心。公告明确“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有效地安抚了蔡氏庞大的外围势力和那些心怀忐忑的荆州降卒。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蔡瑁及其子蔡熏被秘密关押在郡府大牢最深处,由陈暮的亲卫与文聘挑选的可靠士卒共同看守,等待曹操的最终发落。蔡氏家族的核心成员虽未被立即株连,但已被严密监控,其庞大的田产、商铺、船队等产业,则在王粲的主持下,开始进行紧张的清算与接收。这无疑是一块巨大无比的肥肉,引得襄阳城内其他士族,如蒯家、黄家、庞家等,无不眼热心跳,却又因陈暮的雷霆手段而不敢轻易伸手,只能在暗中观望、算计,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分得一杯羹。
文聘因在此事中立场坚定、行动得力,更受陈暮倚重,不仅彻底掌握了水军的实际控制权,陈暮更表奏其暂领水军督护一职,权责几乎与昔日蔡瑁无异。这份知遇之恩,让文聘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心中感念,愈发兢兢业业,整肃水师,巡防江面。
而王粲,则在处理蔡氏产业的繁杂事务中,展现出了超越文采的吏治之才,其处事相对公允,手段圆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算行动带来的冲击,也赢得了陈暮更多的信任。
陈暮本人,则在风暴过后,陷入了更深的思虑。他知道,扳倒蔡瑁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蔡氏留下的权力真空,如何平衡荆襄本土士族的利益,如何应对即将抵达的曹操和他那庞大而复杂的官僚军事体系,才是真正的挑战。他如同一块被投入急流的砥石,刚刚承受了一次巨浪的冲击,还未来得及喘息,更汹涌的波涛已扑面而来。
腊月将尽,年关临近之时,大地轰鸣,旌旗蔽空。曹操亲率的南征大军主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抵达襄阳以北的宛城,其先头骑兵斥候,甚至已经出现在了襄阳城外的视野之中。
这一日,天色阴沉,寒风卷着江面的湿气,吹得人骨缝发凉。但襄阳城北门外,却是冠盖云集,气氛肃穆。以陈暮为首,王粲、文聘等荆北文武官员,以及蒯越、黄承彦等荆襄士族代表,皆身着正式朝服,立于道旁,恭迎曹操大驾。
马蹄声与车轮声由远及近,如同沉闷的雷声滚过大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锐的虎豹骑,玄甲黑旗,杀气凛然,马蹄踏在官道上,发出整齐划一、令人心悸的巨响。随后是望不到尽头的步卒方阵,戈矛如林,兵甲映着天光,虽沉默行军,却自带一股横扫千军的磅礴气势。中军大纛之下,一辆宽大的驷马戎车缓缓驶来,车上端坐一人,身着赤色锦袍,外罩玄色大氅,面容清癯,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正是丞相、武平侯曹操。
庞大的压力随着车驾的靠近而弥漫开来,道旁迎接的众人无不屏息垂首,气氛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戎车在迎接队伍前停下。曹操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在陈暮身上停留了一瞬,那目光中带着审视,带着探究,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