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家国烟火

魏砥 柯哀的罐头 2062 字 11天前

摊主是个四十余岁的汉子,见陈暮气度不凡,连忙热情招呼:“贵人好眼力!这是小老儿家里婆娘编的,用的都是上好的金竹,结实耐用!”

陈暮笑着询问价钱,又与摊主闲聊了几句年景、生计。

摊主叹道:“比去年是好多了!去年这时候,兵荒马乱的,谁敢出来摆摊?如今总算能喘口气了。听说新来的陈使君法令严,但税轻,只要老老实实做生意,倒是不用担心官差勒索。只盼着这日子,能一直太平下去就好。”

陈暮点点头,未置可否,付钱买下了那个食盒。

又行至一处较为宽敞的十字路口,只见一群士卒正围着一名身着低级文官服饰的“教导官”,听他宣讲。那教导官声音洪亮,讲的正是昨日才颁布的《劝垦荒令》中关于新开荒地三年不征税的条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父老乡亲们!使君有令,凡自行开垦无主荒地者,只需至乡亭报备,登记造册,所产粮食,头三年全归自家所有!三年后,亦只按《交州敕令》收取十一之税!此乃恢复生产、惠泽万民之德政啊!”

周围民众听得仔细,不时发出低声议论和赞叹。

“三年不交税?这可是从未有过的好事!”

“看来这位陈使君,是真想咱们老百姓过点好日子……”

“就是不知道这法令,能不能真的落实到下面……”

陈暮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既有欣慰,也有警惕。政令虽好,关键在于执行。基层胥吏是否会阳奉阴违,巧立名目?这是他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和整顿的。

他注意到,市集中已有不少交州来的商贾,售卖着交趾的香料、合浦的珍珠、苍梧的葛布,同时也收购本地的丹砂、药材、桐油等物。商业的流通,正如同血液,开始为这片新附之地注入活力。

城西,新扩建的军器监工坊区内,热火朝天。高大的水排带动着鼓风机,将炉火吹得炽白,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然而,在一处专门研制水军器械的作坊内,气氛却有些紧张。

主持工坊的大匠,是来自交州的老匠人鲁沔,以技艺精湛、性格执拗着称。他正对着一名年轻许多的匠师吹胡子瞪眼。

“黄口小儿!你懂什么?这‘连环舟’老夫造了半辈子,就是这般结构!你要加什么劳什子‘隔水舱’,还要用什么‘桐油灰’密封?繁琐!无用!耽误工期,你担待得起吗?”鲁沔手中挥舞着一卷陈旧的设计图。

那年轻匠师名叫郑浑,原是江东工匠,在泉陵之战后被俘,因技艺出众被选拔进军器监。他面对鲁沔的怒火,并不畏惧,据理力争:“鲁大匠!旧式连环舟,以铁索相连,看似稳固,然若一舟被火攻或击穿,余舟皆受牵连,难以脱离!加设隔水舱,虽工序繁琐,却可保一舟受损,不致全队沉没!桐油灰密封,更能防渗漏,保浮力!此乃水战保船保人之要务,岂能因循守旧?”

“放屁!老夫造的船,在漓水、郁水跑了十几年,从未出过大纰漏!”

“此乃湘水、长江!风浪非内河可比!且将来要对阵的是江东水师!岂能沿用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