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殊途同归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755 字 11天前

---

泉陵城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繁忙,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但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活力已经开始涌动。城墙上有民夫在修补战火留下的痕迹,街道上往来穿梭的除了士卒,更多的是运送物资的商队和前往新设立的招贤馆应试的士子。陈暮集团这台战争机器,正在高效地转向内政建设与人才吸纳。

押送陆逊与凌统的队伍,在经历了近十日的行程后,终于抵达了泉陵。他们没有经过喧闹的主街,而是从侧门悄无声息地进入,直接被安置在了州牧府旁一处更为幽静、也更为戒备森严的独立院落。这里高墙深院,内外皆有精锐暗卫把守,与其说是居所,不如说是一座精致的囚笼,但环境确实比庐陵时好了许多,甚至有小小的庭院可供散步。

陆逊被安置在东厢,凌统在西厢,依旧分开看管。抵达泉陵的过程,对二人而言是另一种煎熬。凌统的伤势在颠簸中反复,高烧了几次,虽有名医随行诊治,但身体的痛苦远不及精神上的折磨。他像一块沉默的顽石,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包括送饭的仆役和诊治的医师,眼神中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在孤寂中燃烧得更加阴郁。

陆逊则恰恰相反。他仿佛真的将这次行程当作了一次普通的迁徙,一路之上,不仅配合治疗,甚至偶尔还会向看守询问沿途的风土人情、作物长势,态度平和得令人费解。他的冷静,并非认命或颓丧,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将一切情绪都内敛于心的状态。这种状态,让负责看守他的暗卫首领都感到一丝莫名的压力。

两人虽近在咫尺,却仿佛身处两个世界。凌统在愤怒中燃烧自己,而陆逊则在静默中积蓄着未知的力量。

陈暮并没有立刻召见陆逊和凌统。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深知对于这等人物,过早的接触反而会适得其反。他需要时间让两人适应环境,更需要时间让自己和幕僚团队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对策略。

州牧府的书房内,炭火驱散了秋寒,陈暮、庞统、徐元再次聚首。桌案上摊开的不仅是江东舆图,还有关于陆逊、凌统生平、性格、人际关系更为详尽的卷宗。

“凌统刚烈,忠勇有余,然失之躁切。其父凌操昔年死于甘宁之手,此事一直是他心中块垒,对江东以外势力,敌意极深。此前已被俘虏。”徐元分析道,“招降此人,几无可能。其价值,更多在于与孙权谈判时,作为一个重要的筹码,或可换取实际利益,或可彰显我方气度。”

庞统点头表示同意,补充道:“凌公绩乃孙权心腹爱将,若能使其安然归吴,可示我议和之诚意,亦可令孙权欠下一份人情,对未来边境缓和或有裨益。强留无益,反生怨怼。”

陈暮将目光投向关于陆逊的卷宗,手指轻轻划过“陆绩(其叔父,着名学者)”、“顾雍(其岳父,江东重臣)”等名字,最后停留在“孙策之婿”这一条上,沉吟道:“陆伯言则截然不同。其出身吴郡陆氏,姻连顾、孙,根深蒂固。更兼其人有王左之才,沉稳大度,非匹夫之勇可比。若能得之,胜得十万雄兵。”

庞统叹道:“然其心志,亦比凌统坚定十倍。孙氏于他,不仅是君臣,更有姻亲、知遇之恩。欲降陆逊,难如登天。主公即便亲自招揽,恐亦徒劳。”

“我知道。”陈暮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了然与几分无奈,“但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亦要为之。见,一定要见。不仅要见,还要让他看到我交州、荆南的气象,看到与江东不同的可能。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要在他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况且,与这等智者交谈,本身于我,亦是一次印证与学习。”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至于凌统,便依士元与元直之言,作为重要筹码,在后续与孙权的谈判中善加利用。务必保证其伤势痊愈,以示我之诚意。”

策略既定,陈暮便开始着手安排与陆逊的会面。他并不打算在森严的大堂进行审问式的召见,而是选择了一处更为雅致、更能让人放松的场所——州牧府后园的“观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