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冬藏蛰伏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635 字 11天前

---

宛陵城的冬日,相较于建业的湿寒,多了几分山野间的清冽。太守府邸内,炭盆烧得正旺,驱散着空气中的寒意。陆逊端坐于书案之后,面前摊开着丹阳郡的户籍田亩图册,以及各县呈报上来的年终总结。他的神情专注,仿佛手中处理的是关乎国运的军机要务,而非一郡之地的钱谷刑名。

赴任月余,他并未如外界猜测那般消沉颓唐,也未急于展现任何“不甘”或“怨望”。相反,他沉下心来,真正将自己融入到了丹阳太守的角色之中。他亲自批阅每一份重要的公文,召见各县令长,详细询问地方民情、狱讼、仓储乃至乡间耆老的评价。他巡视的范围,不仅限于富庶的平原县邑,更深入那些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的边远乡亭,那里往往是山越与汉民杂居,矛盾潜伏之地。

几次巡视下来,陆逊对丹阳的了解迅速加深。他发现郡内武备松弛,郡兵久不操练,器械老旧;府库账目看似清晰,实则多有隐漏,仓中存粮亦与册籍有所出入;更棘手的是,地方豪强与山越部族之间关系微妙,时有摩擦,前任太守多以安抚、绥靖为主,未能根除隐患。

他没有立刻大张旗鼓地进行整顿,而是不动声色。先是重新核对了部分关键县邑的仓廪,以“核对旧档,厘清底数”为由,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账目暂时压下,并未深究,让相关人等既感压力,又摸不清这位新太守的底细。对于郡兵,他则以“防冬备盗”为名,下令各部进行常规操演,他亲自观摩,记录下各级军官的表现和士卒的状态。

这一日,他召见了郡尉与几位主要属官。

“今冬天气严寒,山中猎获减少,需谨防小股山越因饥寒而下山扰民。”陆逊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自明日起,加强各紧要隘口的巡哨,尤其注意通往山越聚居区的路径。郡兵操练,增加夜间辨识、山地行进等科目。所需器械,列出清单,本官会设法筹措。”

他又看向主管钱粮的功曹:“府库存粮,需确保无误。开春后或有青黄不接,要预留部分以备赈济。此前核账发现的些许出入,本官希望能在年前看到明确的说明与补救措施。”

他没有疾言厉色,但条条指令清晰明确,直指要害。郡尉与功曹等人心中凛然,这位年轻的太守,看似文弱,行事却如此老辣周密,绝非易与之辈。他们不敢怠慢,连忙躬身领命。

陆逊看着他们退下的背影,目光深邃。他知道,自己如今身处嫌疑之地,一举一动都被人注视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取祸之道,但若无所作为,则更坐实了“无能”或“心灰意冷”的猜测。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也更稳妥的路——深耕细作,潜移默化。他要将丹阳这块看似平静,实则暗藏隐患的土地,真正掌控在手中,将其经营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根基。这既是为了江东,或许,也是为了他自己。

泉陵的冬日,气氛则与丹阳的谨慎蛰伏截然不同,充满了开拓与进取的活力。

州牧府内,巨大的沙盘上,荆南四郡的地形地貌清晰可见。陈暮、庞统、徐元、以及刚从庐陵前线返回述职的邓艾围聚在沙盘周围。文聘因需坐镇水军,未能亲至,但也派来了副将呈交了详细的报告。

“庐陵、桂阳、零陵三郡新附,百废待兴,首要之务,在于安民、垦荒、修路、兴水利。”徐元指着沙盘,侃侃而谈,“已按主公之意,从交州抽调了大量熟悉农事、工巧的吏员,分赴各郡县,指导屯田,推广交州已有的曲辕犁等农具。同时,征发民夫,优先修复连接各郡的主干官道,畅通物流。”

邓艾补充道:“军……军务方面,各要害之处,已分兵驻守。降卒正在整编、甄别,择优补充入军,其余遣散归农。庐陵城防正在加固,仿照……仿照泉陵模式,建立烽燧预警体系。”

庞统的目光则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内部整顿固是根本,然外部威胁不容忽视。曹操在北方蠢蠢欲动,据闻其谋士司马懿多次前往关中,恐有图谋汉中之意。刘备得诸葛亮之助,在益州站稳脚跟,其使者邓芝近来与江东接触频繁,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