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二十四年秋,丹阳。
两年的时光,足以让庭中的小树苗抽枝散叶,也足以在人的眉宇间刻下更深的痕迹。关羽依旧一身绿袍,美髯垂胸,但若细看,会发现那傲岸的身形比之初至江东时,略显清减了几分。长久的、看似安逸实则窒息的软禁生活,如同慢火煎熬,消磨着锐气,却也沉淀下更复杂的心绪。
他依旧每日练刀,刀风却不再总是那般充满杀伐戾气,时而会融入几分江南秋日的萧瑟。他读《春秋》的时间更长了,有时会对着一处简文沉默良久,凤目之中不再是单纯的傲然,时而会掠过一丝追忆,一丝怅惘,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邓艾的定期“探望”已成为惯例。这一日,他带来的除了时令鲜果,还有江北最新的动向——满宠督建的皖口新城已初具规模,墙高壕深,魏军旗帜在城头飘扬,成为钉在江淮之间一个显眼的楔子。同时,也隐约提及西线曹真似乎加强了在五丈原的兵力,但战局依旧僵持。
关羽安静地听着,手中摩挲着一枚温润的玉佩——那是当年刘备所赠。听到皖口城起的消息,他鼻间几不可察地轻哼一声,似是不屑,又似是凝重。当邓艾提到西线曹真动向时,他握着玉佩的手指微微收紧。
“曹子丹(曹真字)……非曹仁、徐晃之流可比。”关羽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久未与人深入交谈的沙哑,“然孔明善守,大哥……汉中王据险而营,短期无忧。”他依旧称刘备为“大哥”,但出口后顿了一下,又补上了“汉中王”这个更显疏离的尊称,其中的微妙变化,连他自己或许都未曾深究。
邓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心中微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关将军所言极是。只是长久对峙,于民生国力,皆是消耗。”
关羽默然,目光投向院外南飞的大雁,久久不语。孤雁南栖,尚知时节而动,而他自己,这把曾经令北地惊颤的青龙偃月,却只能困于这江南一隅,看秋叶飘零,任岁月空耗。大哥在益州艰难支撑,三弟在阆中想必也是焦躁万分,而自己……他闭上眼,一股深沉的无力感再次涌上心头。两年的软禁,让他对时间的感觉变得敏锐而残酷。
东海,鬼礁屿秘密基地。
秋日的海风已带上了凛冽的寒意。朱桓裹着一件略显破旧的皮袄,站在礁石上,望着苍茫的海面。他比数月前更加黑瘦,眼神却如同被磨砺过的礁石,锐利而坚韧。
惨痛的失败和持续的艰苦环境,彻底洗去了他最后一丝稚气。如今的朱桓,更像是一头在绝境中磨砺了爪牙的孤狼。他麾下的人马依旧不多,但经历了血火考验残存下来的,皆是意志如铁的死士。
他不再试图寻找与臧霸主力决战的机会,而是将袭扰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变得更加狡猾、耐心和致命。
他利用秋冬季风多变、海况复杂的特点,活动范围甚至比之前更大。有时趁着大雾,突袭魏军某个孤立的海防哨塔,杀尽其守军,焚毁其设施,在援军到达前便消失无踪。
有时伪装成渔船或商船,靠近魏军的沿海运输线,用伪装的火攻船(看似满载柴草,实则暗藏火油)顺流漂向魏军船队,引发混乱后再以强弩远距离狙杀。
他甚至学会了利用潮汐和暗流,在魏军船只可能经过的航道上布设简易的暗桩和水下绊索。
这些行动给魏军造成的直接兵力损失并不算巨大,但其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持续的戒备消耗,却让臧霸及其麾下将领头疼不已。沿海的魏军据点风声鹤唳,运输成本大增,士气也受到明显影响。
“朱桓小贼!欺人太甚!”臧霸再次接到一处哨塔被拔、三十余名守军尽殁的消息,气得须发皆张。他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清剿,甚至悬赏提到了五千金,但朱桓如同滑不留手的泥鳅,总能借助对海域的熟悉和鬼礁屿复杂的地形提前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