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北京城西市刑场。
日头惨白,照在斑驳的石板上。一代名臣袁崇焕被缚于刑柱之上,刽子手鬼头刀寒光闪过,血溅五步,人头滚落尘埃。
罪名是“通敌谋叛”,京师的百姓在朝廷刻意引导的愤怒与愚昧中,竟有争购其肉者。
大明北疆最后的柱石,就此轰然倒塌。
千里之外的川北保宁,对此惊天剧变尚一无所知。
这里的土地,正沉浸在一年辛劳后最丰厚的馈赠之中——秋收的金色浪潮。
保宁五县的田野,被沉甸甸的喜悦压弯了腰,农人们此起彼伏的号子与爽朗的笑声,交织成一曲雄浑而欢快的丰收交响。
新政后的第一个秋收,每一株饱满的穗头,每一颗滚落的谷粒,都是对汗水最直接的回报,也是新政扎根最有力的证明。
苍溪县郊,新任知县李文博没有坐在县衙大堂,而是卷着裤腿,穿行在田野间,他并非巡视,而是真切地融入这份喜悦。
老农王老汉粗糙如树皮的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束颗粒饱满的稻穗,浑浊的眼中泪光闪烁,
喃喃道:“老天开眼…张将军开恩…活了几十年,自家的粮仓…头一回能装得这么满实…”
这份朴实的满足感,让李文博心中充满了新政推行者的欣慰与责任。
不远处,王老汉的孙子推着崭新的独轮车,车上小山般堆着刚割下的稻束,小脸晒得黝黑发亮,汗水浸透了单衣,却跑得飞快,嘴里不成调地哼着乡间小曲,那纯粹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秋收的繁忙如同巨大的磁石,将四乡八里的生气都吸向了城镇。
阆中城内的集市,喧嚣远胜往日。挑着新割稻麦、金黄豆菽、山间野货的农人络绎不绝,换回沉甸甸的盐巴、光亮的铁锅、锋利的镰锄、五彩的丝线。
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闹声、小贩的吆喝声,汇成一片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阆中知县敏锐地注意到,近来散户送染的土布数量悄然上升。稍加询问便知,许多刚分了田、眼见着自家仓廪日渐充实的农妇,心思活络起来,开始琢磨着利用冬闲时光织布换些活钱。
“扯几尺花布,给娃娃们缝件过年新衣”成了最朴素也最温暖的期盼。
这细微的变化,预示着新政带来的活力,正从土地深处,悄然滋养着生活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