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嘉陵江畔,张行站在一处船台前,脸色阴沉如水,眼前的景象与预想中的船坞相差甚远。
几具中小型船体骨架在台架上显得单薄而脆弱,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余丈(约60米),距离能承载火炮、驰骋长江的战船标准相去甚远。
更多的是一些更小的哨船、舢板半成品,杂乱地堆放着。
空气中弥漫着桐油和木材的气味,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数百名民夫和匠人忙碌着,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慌乱和无力感。
林胜文紧随在张行身侧,声音低沉地汇报着困境:“大王,湖广沿江各府,尤其武昌、荆州,封锁极严,盘查甚紧。
听风弟兄们想尽办法,也只请回不足十位真正懂行的老师傅,这些师傅多是在湖广造过江船、漕船的好手,但……”
他顿了顿,艰难地补充道,“但通晓如
何在船上稳妥安置重炮,尤其是王上您要求的千斤重炮,并能加固船体使其承受开火巨震的……一个也无。”
张行没有说话,目光扫过眼前最大的那艘船骨架,几个须发花白的老匠人正围在关键的船肋和船板连接处,对着图纸争论着什么,脸上写满了焦虑和为难。
他沉声道:“召集所有老师傅。”
负责造船的主事周诚连忙跑去传令,很快,仅有的七位被请来的核心船匠师傅,以及几位工坊把头,诚惶诚恐地聚拢在张行面前。
张行的目光落在一位双手骨节粗大、布满厚茧的老者身上:“陈师傅,本王记得你,武昌江夏人,造过最大的船是八百料座船。
本王只问实在话,以你们眼下的人手、物料、技艺,多久能造出一艘能在长江上扛住风浪、能稳妥装上本王的重炮、并能与明军水师周旋的战船?
不必求大,但求结实,能经得起炮战,能开得动炮!”